【权威观点】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4-04-10浏览次数:13

10月26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研讨会暨2023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办。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分别致辞。与会专家围绕“共创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样板”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研讨交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指出,长三角未来的发展要继续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做出全国性贡献。“如果把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和设想放在一起考量,显然,城乡一体化是最为综合的上位概念。”他认为,打破城乡藩篱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二是切实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推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四是着力建设基于通勤圈的都市圈。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围绕“长三角全域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发言。为什么强调“全域一体”?他表示,按照木桶原理,整个区域的现代化进程是由短板决定的,没有全区域的现代化,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目标就不能算达成。因此,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绝不是指长三角的部分先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是指长三角全域一体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三角一体化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高级顾问周汉民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规划。要围绕人的自由流动、政策的高度协同来进行规划。二是立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三是科技引领。长三角4个自贸区要高度协同起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四是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三角责无旁贷。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来已经有了诸多成就,但仍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如何谋求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要求长三角对标世界级城市群,从解决劳动生产率偏低,提升城市经济能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生态质量,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进行努力。此外,要更加聚焦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和自由流动。

会上,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发布了2023长三角创新驱动力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整个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力的年均进步率为4.8%,与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了同步,保持了良好的上升趋势。从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布看,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呈现出非常鲜明的雁阵格局和梯度差。第一层次是上海,具有超强驱动力,综合指数得分为0.746,为头雁城市;第二层次是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四个城市,具有强驱动力,可以将其界定为重要支点城市;第三层次是宁波、无锡、芜湖、常州、南通、嘉兴、扬州、镇江等8个城市,具有较强驱动力,将其界定为重要节点城市;第四层次是马鞍山、湖州等14个城市,驱动力一般;宣城、池州等13个城市,驱动力相对较弱。

除了主旨演讲,会议还设置了三个专题环节,分别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五周年、创新共同体与强劲活跃增长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桥头堡。专家学者们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的“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实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梳理总结,并对新一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与会者表示,五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蓝图,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密携手,勇担国家使命,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全面聚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等重点领域,交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未来,应进一步彰显国家战略引擎聚合优势,彰显长三角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和引领示范。

本次会议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共同承办,21世纪经济报道长三角中心、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