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社会结构演变特点分析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0浏览次数:462

本文主要从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婚姻结构、素质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一、人口结构

(一)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比持续增长的过程。一般来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及以上,或者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行列。2000年我国60岁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从长江经济带人口老龄化情况来看,总体上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差距在拉大,但各省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据201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下游的江苏、上海两省市人口老龄化情况最高,上游的重庆和四川人口老龄化水平更高,而云南、贵州、江西人口老龄化水平最低。反映出人口的迁移流动对不同省市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与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的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和老龄化的速度都要高于城市。同时由于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上不完善,导致老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a89cad6c-821c-4206-a6bb-c503ead3d86c.png

(二)少儿人口比重过低问题突出

在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少儿人口比重过低的问题。按照人口学界的一般标准,0-14岁少儿人口比例保持在20%-23%为正常水平,低于20%就表示少儿人口比重进入失衡阶段,越低失衡情况越严重。自2000年到2016年,我国少儿人口比重从22.89%下降到16.67%。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少儿人口占比来看,少子化水平有而在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22.74%下降到2010年的16.79%,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16.55%,与全国少子化的水平接近。2010年时中游、上游的情况要好于下游四省市,除湖北外,中上游6各省市少儿人口占比均在16%以上,江西、云南和贵州则在20%以上,处于正常水平。而下游四省市,除安徽(17.98%)少儿人口占比高于15%,其他三省市均低于15%,为超少子化,上海少儿人口占比最低,仅为8.64%。201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比2010年又有了显著变化,上游四省市少子化水平降低,而下游的上海、江苏和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都有所提高。长江经济带各省时间的少子化水平差距在缩小。

从0-14岁少年儿童人数的绝对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长江经济带从12671万人减少到9622万人,总体上减少了3049万人,减少比例是24.06%,也就是说10年中,长江经济带的少年儿童数量减少了1/4。少年儿童数量的减少,预示着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也将出现减少的趋势。

1ff024c5-c0e4-439c-833b-d6de5617adb1.png

(三)性别结构失衡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364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4.98。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行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除上海以外,2010年人口性别比均较2000年有所下降;在11省市人口性别比中,重庆(102.6)最低,贵州(108.6)最高,重庆、江苏和四川人口性别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的性别比已经低于105,与2010年相比,浙江、江西、重庆的性别比有所提高,其他省份均有所降低,其中四川最低,只有99.37。

b722032c-6151-4f8f-87a9-20a49568cd53.png

二、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受经济条件、社会保障水平和住房条件的限制,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比较多,主要靠家庭内部的互助来扶老携幼,共享家庭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内部的互助供养功能逐步弱化,大家庭逐渐解体,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青年单身独居等家庭形势越来越普遍。

一般来说,社会学上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家庭等不同的家庭形式。从全国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单身家庭是我国家庭户的三种主要类型,98%以上的家庭户可归入其中。细分来看,核心家庭比例在显著降低,从70.61%降低到60.89%;直系家庭比例略有提高,从21.33%提高到22.99%;单身家庭比重大幅度提高,从6.34%提高到13.67%。

总之,从1990年以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家庭水平降低、直系家庭稳中有升、单身家庭比例提高的格局。

1e117c0c-c647-4f56-bb0b-75fb7b7fa24b.png

三、婚姻结构

由于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特别是适婚年龄段性别比例失衡,男性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女性,带来全国的婚姻年龄人口性别失衡问题,很多男性寻找配偶困难。根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构成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的出生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000多万人,男多女少带来的婚姻人群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从长江经济带来看,2016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5岁以上未婚人群的性别比为144.78,长江经济带为148.12,长江经济带的未婚人群性别比失衡情况比全国还要严重。分省市来看,浙江、江西高达165左右,江苏、上海较低,为130左右。

cb01fd27-4aa0-461d-b390-8bbc21435580.png

四、素质结构

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用受教育程度的构成、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来表示。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构成来看,除上海普通高中(14.73%)占比比小学(13.12%)高之外,其余省市占比最高的分别为初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在未上过学方面,贵州(11.47%)占比最大,而上海(3.38%)、湖南(3.74%)占比最小。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较小,最高的上海为17.99%,最低的贵州只有3.11%,长江经济带总体上来看人才优势不突出;如果把人才的受教育水平扩展到大专以上,上海的人才比例为30.04%,最低的贵州为7.01%,区域内的差异更大。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市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中下游省市。

59cbed4f-c2c2-4a2c-a98d-953316060959.png

五、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一般指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的分布,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人口的行职业构成情况的分析,可以显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1978年至今,我国三大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2000年到2010年,在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方面,11省市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游省市下降幅度较大,中上游省市下降幅度较小,最高的云南为59.4%,最低的上海为3.9%,省市之间差异悬殊。在第二产业方面,除上海和贵州外,其余省市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占比均有所上升,最高的浙江高达48%,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明显,最低的贵州只有11.9%。在第三产业方面,除江西外,其余省市就业结构占比均有所上升,最高的上海达到58.5%,呈现出后工业化的特征,最低的云南27.0%。劳动力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符合了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就业结构为“一三二”格局,三产就业上升快。

8b81b4e8-29a2-4255-8262-896f53b19368.png

(撰稿:周海旺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