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73市中,65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2市经济增速与全国持平,6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三大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主要指标比较如下:
一、三大城市群人口概况比较
(一)人口规模结构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特征等存在一定差异。2017年末,三大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排名前20位的城市,有一半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共有5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1千万人以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2个,成渝城市群2个,长江中游城市群1个。
从城市规模结构体系结构来看,2017年末,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1千万人以上的城市2个,500~1000万人的城市10个,100~500万人的城市14个。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常住人口规模1千万人以上的城市1个,500~1000万人的城市10个,100~500万人的城市19个,50~100万人的城市1个。成渝城市群中,常住人口规模1千万人以上的城市2个,500~1000万人的城市2个,100~500万人的城市12个。长三角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构体系呈现金字塔型;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结构呈纺锤型,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多;成渝城市群中的大城市数量占3/4,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数量相同。
从人口分布变化格局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净流入为主,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净流出为主。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中3/5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人口净流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仅武汉、长沙、南昌等几大核心城市及宜昌等少量城市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绝大部分城市人口净流出。成渝城市群中,仅成都市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人口以净流入为主,其他各市常住人口均小于户籍人口,人口净流出。
(二)人口密度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大城市群。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700人,成渝城市群高于400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足400人。
长三角城市群中,人口密度超过3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1个,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6个,500~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14个,100~5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5个。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人口密度达到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仅1个,500~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8个,100~5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22个。成渝城市群中,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1个,500~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6个,100~5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9个。
二、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梯度差距。其中,长三角城市群除一级核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领先外,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他一些城市发展实力也较强,部分经济指标甚至超越核心城市,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城市与核心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一)经济总量规模
经济总量规模长三角城市群明显领先。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15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仅一级核心城市位列其中。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共9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5个,占半数以上。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5个,其中上海市超过3万亿元;5千万~1万亿元的城市7个,1~5千万元的城市13个,低于1千万元的城市1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2个,5千万~1万亿元的城市1个,1~5千万元的城市22个,低于1千万元的城市6个。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2个,1~3千万元的城市13个,低于1千万元的城市1个。
(二)人均生产总值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呈现较明显的梯度差距。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约10万元,长江中游城市群其次,约6万元,成渝城市群最低,约5万元。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15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与全国比较,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中,22市的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97万元);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中,13市的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成渝城市群16市中,仅2市的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4个,1.5~2万美元的城市9个,1~1.5万美元的城市9个,0.5~1万美元的城市4个;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1个,1.5~2万美元的城市1个,1~1.5万美元的城市8个,0.5~1万美元的城市18个,0.5万美元以下的城市3个;成渝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1~1.5万美元的城市1个,0.5~1万美元的城市13个,0.5万美元以下的城市2个。
(三)地方财政收入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距,长三角城市群最高,长江中游城市群居中,成渝城市群最低。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15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仅几大核心城市位列其中;三大城市群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8个,其中5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5个,500~1000亿元的城市4个,100~500亿元的城市15个,低于100亿元的城市2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1个,500~1000亿元的城市1个,100~500亿元的城市19个,100亿元以下的城市10个;成渝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2个,100~150亿元的城市6个,低于100亿元的城市8个。
(四)城乡居民收入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距。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10位的城市全部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排名前20位的城市,有17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3个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26个市中,有19个市的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36396元);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中,仅4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城市群16市中,仅1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的城市1个,5~6万元的城市10个,4~5万元的城市6个,3~4万元的城市6个,2~3万元的城市3个,近2/3市的城镇居民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介于4~5万元之间的城市2个,3~4万元的城市17个,2~3万元的城市12个,4/5以上市的城镇居民收入低于4万元。成渝城市群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介于3~4万元之间的城市共12个,2~3万元的城市4个,16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4万元。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但农民收入差距总体小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2017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3市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7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仅2个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仅1个位于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中,23个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中,26个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成渝城市群16市中,12个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的26市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城市5个,2.5~3万元的城市6个,2~2.5万元的城市4个,1.5~2万元的城市6个,1~1.5万元的城市5个。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万元的城市1个,2~2.5万元的城市1个,1.5~2万元的城市15个,1~1.5万元的城市14个。成渝城市群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万元的城市1个,1.5~2万元的城市2个,1~1.5万元的城市13个。
三、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比较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明显差距。2017年,三大城市群城镇化率排名前20位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有14个,长江中游城市群5个,成渝城市群仅1个。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市中,有21个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水平(58.52%);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中,13个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成渝城市群16市中,仅两大核心城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市中,有21个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其中杭州、苏州等7个市的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上海、南京2市的城镇化率超过80%,达到高度城镇化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市中,有10个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其中长沙、南昌、新余三市城镇化率超过70%,武汉市城镇化率超过80%,半数以上城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城市城镇化率低于50%。成渝城市群的16个市中,仅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但大部分城市的城镇化率还较低,半数以上城市城镇化率尚处于50%以下。
(撰稿:薛艳杰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