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板块,也是以城市群组团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代表性类型。环杭州湾大湾区依托长三角强大经济基础和自己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具有发展湾区经济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借鉴世界湾区发展经验,环杭州湾大湾区应该打造以“智造”为主要特征、以开放、创新、生态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湾区。在打造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沪杭甬三个核心城市间“主动脉”和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毛细血管”的关系,加强三地产业分工协作,以湾区产业五大特征为产业发展导向,做好交通和组织保障,打造环杭州湾大湾区为世界级湾区,进而提高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增强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一、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定位和城市功能分工
(一)大湾区总体定位
世界主要湾区各有特色。如果环杭州湾区短期内无法取代纽约湾区在全球的“金融湾区”地位,成为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及外贸机构聚集地;也难以媲美旧金山湾区在全球的“科技湾区”地位,成为世界知名高校、高科技企业巨头聚集地;并亟待找到区别于东京湾区“产业湾区”的发展特征和定位。我们认为,基于环杭州湾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当前浙江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未来“智造湾区”很可能将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区别于全球其他湾区最为重要的特征。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高科技产业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环杭州湾大湾区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趋势
发展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经济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的《IMS2020》、德国的《工业4.0》,再到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部署工业智能化,转变发展模式,谋划持久增长的长远竞争力。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机器人、3D打印、纳米材料与超材料等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突破,这都推动了传统工业体系加速分化变革,也引发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格局加快重构,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传统工作职位会消失。如当前IBM沃森机器人提供基本法律服务的精确率比正常人要高20%,机器人已能战胜世界上最好的棋手,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不断成熟司机也将失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更多行业的工作岗位。
2、创新发展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乃至长三角的主导方向
从长三角地区看,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上海、嘉兴、杭州、湖州为环杭州湾城市),共同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提出将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G60科创走廊的建立,必将进一步增强环杭州湾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科创力量和属性。
从上海看,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上海于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上海要建成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策源地之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也提出上海要打造“创新之城”。
从浙江看,《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世界级大湾区是依托众多海港和城市群所形成的经济人口密集、现代化水平高的沿湾区域,是全球高端要素竞争和催生新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产业创新的主引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并提出以下具体发展目标:“一是到2022年,初步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体制创新高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二是到2035年,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的大湾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创新能级跻身世界级创新湾区行列。”
3、环杭州湾大湾区制造业集群庞大,制造能力较为突出
环杭州湾大湾区及其向南延伸区域,包括上海、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九城,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在芯片制造、汽车工业、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上,环杭州湾也是优势尽显。区域内世界级港口——宁波港,是全国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油品中转量占长江带的90%、全国的40%、液体化工品交易量全国第一。
(二)大湾区城市关系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上海、杭州、宁波是处于环杭州湾的三个重点规划城市,这是因为三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在环杭州湾大湾区中非常突出,而且三个城市在地理上环湾布局、互呈犄角,有很好的区域联系和对城市外围的辐射作用,所以把握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关系,关键要把握好沪杭甬三个核心城市间关系,以及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首先,要突出沪杭甬核心城市圈之间“主动脉”的战略地位,发挥与全球经济能量互动交换的功能。沪、杭、甬是环杭州湾大湾区中发展能级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自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也都有与全球进行经济能量交换的能力。上海优势在于综合性资源配置能力,杭州优势在于新兴领域发展,宁波优势在于扎实的制造业根基。如果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实现沪杭甬直连直通(1小时经济圈),三者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如宁波制造业可以对接上海商务服务、会展文化互动、金融合作交流等功能,也可加强与上海、杭州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对接转化落地。如果沪、杭、甬三城能够对内紧密协同发展、优化大湾区产业结构体系,对外共同承接世界经济能量,深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就能够大大加强整个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与周边的“毛细血管”联系,增强经济辐射能力。“毛细血管”主要负责将养料输送到各地。上海在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和“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随着产业迁移对长三角腹地经济区域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对上海来说,要联合周边地区,整合协调资源加快产业转移力度,争取尽快让不适应高商务成本的产业尽早迁出,将土地腾出来入驻更高附加值、能够承担上海商务成本、需要上海高端要素配套的产业。推动与周边县市的市政一体化进程,如医疗账户、公积金账户和交通卡异地通用等。对杭州来说,要推动杭州都市圈建设,发挥互联网领域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联合嘉兴、湖州、绍兴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杭州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发展。对宁波来说,同样以都市圈规划建设为重要抓手,发挥地方航运、物流优势,加快推进义甬舟大通道规划,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联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打造宁波港口经济圈,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三)大湾区城市功能分工
湾区经济一般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的三大功能共性。环杭州湾大湾区也要明确打造开放湾区、创新湾区和生态湾区。
开放湾区。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大湾区连接海内外的区位优势,依托地理区域优势建设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增强环杭州湾大湾区对外联系、对内辐射的平台作用,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力争将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和开放优势发挥到极致。
创新湾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之城”,杭州也一直走在互联网经济创新的前沿,宁波是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因此环杭州湾大湾区具有打造创新湾区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环杭州湾大湾区要把智能制造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新兴产业引领、智能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新高地。
生态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要适度限制湾区生产岸线扩张,加大生态和生活岸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大湾区打造成为高品质产品率先应用体验示范区,城市智慧生活理念的引领区,真正将环杭州湾大湾区打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湾区。
在开放湾区、创新湾区和生态湾区的建设中,依据三大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和宁波产业特征的不同,三城在湾区三大功能打造的过程中侧重点又不一样。具体见表1.
二、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找准五“大”产业发力点。环杭州湾大湾区产业发展要围绕“大制造、大物流、大贸易、大资金、大休闲”五大湾区经济产业特征进行规划。大制造方面,向数字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进一步升级发展。大物流方面,向枢纽物流、智能物流、高效物流方向进一步升级发展。大贸易方面,向新型贸易、电商贸易、服务贸易进一步升级发展。大资金方面,向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及贸易金融、航运金融、海洋金融进一步升级发展。大休闲方面,向康养休闲、文化创意、邮轮经济进一步升级发展。二是找准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力点。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战略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主体协同,以合作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聚焦若干个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重点产业领域(如聚焦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大力培育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资产、产出等总量规模指标在全球行业排名前列,品牌、技术、利润等绩效指标同样排名前列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交通建设的突破口
一是链接全球,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超级枢纽”全球开放门户。整合区域航空、铁路、港口资源,提高国际链接功能,打造全球开放门户和实体联运中心,重点推动上海集疏运体系建设和航运(航空)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以宁波西站为中心规划建设浙东航空综合交通枢纽,拓展国际航线、发展货运航空。建设沿湾铁路,邬隘海铁联运枢纽。
二是链接沪杭甬,建设环杭州湾核心城市的直连直通经济圈。尽快打造沪杭甬核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加强三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在杭嘉沪G60高速公路、沪杭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基础上,重点加快沪嘉甬高铁、沈海高速(上海方向)建设,启动沪甬交通廊道(沪甬城际、G15杭州湾二桥)前期工作,预留东海大通道。加快杭甬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三是链接核心城市周边腹地,以杭州、宁波为重要节点,打造链接内陆的公路、铁路、水路“一轴多联”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拓展腹地范围。重点推进甬金、甬舟铁路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加速与温州港、嘉兴港、台州港以及义乌陆港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与航运开发相配套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提高链接杭州湾腹地的航运能力。
(三)发展环境的突破口
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强规划融合衔接。要加强湾区规划引导,推动多规合一,注重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实现环杭州湾大湾区全域空间规划整合和承接。加强湾区内各区县(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防洪排涝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规划层层传导,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透明公共信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势,加强公共信息服务,以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为抓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造区域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科创技术交易平台、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区域内资源利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方式扩大规划实施参与广度,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社会监督,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建设大湾区的盛况。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和简化制约湾区企业发展的前置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探索推进湾区在行业准入、商事登记、业务许可、内容审核、行业监管等重要环节形成改革试点,加快市场准入制度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引进和企业入驻。优化重点项目审批和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精细化的项目管理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加强与国家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支持通关便利化所需的审批权限向大湾区下放。促进湾区要素流动自由化、物流运输体系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运作体系高效化,保障湾区经济快速发展。
(撰稿:吴璟桉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