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20强城市分析报告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0浏览次数:51

根据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综合指数的得分,长江经济带20强城市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梯队,如表1所示。

41a81d16-24d9-4ee9-80c7-275a1a5a7b9a.png

第一梯队仅有上海一个城市,其综合指数得分遥遥领先,达到0.778分,是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者。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产业创新三个一级指标领域中,上海均位列第一,仅环境友好领域排名欠佳。

首先,在结构优化领域,上海得分为0.724,排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就业结构得分位列第一,产业结构得分位列第二。尤其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两个指标上,上海均位列区域第一,整体优势明显,无显著短板。其次,在质量提升领域,上海得分为0.788,同样处于首位,领先地位明显。其中,投资效益得分位列区域第一,表现优秀,尤其是投资效益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得分在110个城市位列榜首;而生产效率得分仅位列第七,表现相对欠佳,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三项指标均不如苏南地区。再次,在产业创新领域,上海得分为0.866,优势十分显著(排名第二位的武汉市得分为0.503)。在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方面,上海均位列第一,授权发明专利数量(2068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867.53亿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69家)等指标优势明显;相对而言,在创新投入方面得分略低,在110个城市中位列第九位,其R&D经费投入强度约为3.93%,低于绵阳市的6.53%,R&D人员投入强度约为1.91%,低于苏州市的2.30%,科教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指标约为16.75%,仅得到0.249分,远低于芜湖的28.19%。最后,在环境友好领域,上海得分为0.757,位列第18名。其中,环境保护得分位列第10,表现差强人意;然而资源利用得分仅位列第30,尤其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指标仅得到0.169分。因此,上海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中,应巩固结构和效率优势,在继续保持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绿色发展能力的提升(见表2)。

6a333c21-5001-4436-bb2d-025562f36944.png

第二梯队包含苏州、杭州、南京三个城市,他们得分较为接近,分别为0.620、0.619和0.617,三地都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区域核心和传统的经济强市。与排名第一的上海得分结构相对类似,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产业创新三个领域得分较高,环境友好领域是重要发展短板(见表3)。

c9a96572-dbae-4ed0-bb38-fbebee5634a8.png

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排名第二位,当前产业发展水平很高。就一级指标而言,苏州在质量提升领域排名第二,在结构优化领域排名位列第三,这反映了苏州产业具有极高的现状水平。就二级指标而言,苏州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创新投入、生产效率三个主题上,分别排名第一、第一和第二,亮点突出。就三级具体指标而言,2017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6.24万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5032亿美元,接近全市GDP的2倍,R&D人员投入约16万人,因此,其人均GDP、外贸依存度、R&D人员投入强度等多项指标位居区域榜首。同时,其全员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益系数指标得分同样表现优异。

杭州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排名第三位,各方面发展优势相对均衡。就一级指标而言,除在环境友好领域仅位列第59以外,杭州在结构优化、产业创新、质量提升三个领域分别位列第二、第四和第五。这种全面发展同样体现在二级指标得分上,杭州的就业结构得分非常优异,达到0.873分,位列区域第二,而在产业结构、生产效率、投资效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果转化六个主题上,排名稳定在第四与第五之间。就三级具体指标而言,2017年,杭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为37个,与成都并列第二位;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建设用地土地生产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在110个城市中位列第三。

南京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排名第四位,产业创新优势尤为突出。就一级指标而言,南京在产业创新领域排名第三,得分仅次于上海和武汉。就二级指标而言,在产业创新下属的三个主题上,南京创新产出得分尤其高,达到0.759分,位列第二。就三级具体指标而言,南京在高水平期刊科技类论文发表数量这一指标上高居榜首,在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指标上位列第三。此外,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次于无锡,达到25.6万元/人,位列第二;人均GDP达到14.1万元,位列第三;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仅次于上海、苏州,同样位列第三。

第三梯队包括武汉、无锡、成都、长沙、常州、宁波六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得分均在0.5以上,分别位列第五至第十位。这些城市在空间范围上逐渐向长江中上游的区域中心城市扩展,优势领域和得分结构也出现分化。

按照得分结构进行划分,这六个城市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城市为无锡、常州、宁波,这三个城市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产业创新三个领域表现相对较好,同时在环境友好领域存在显著劣势,这一结构特征与排名前四位且空间邻近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中,无锡在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创新投入三个主题上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和第四,优势突出,与苏州的优势领域高度重合。常州在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主题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九位,与苏州、无锡总体相似,但水平略低。宁波与杭州的相似度更高,在前三个领域下属的七个主题上,排位相对均衡(见表4)。

就具体指标而言,无锡、常州、宁波三个城市的优势相对一致,在外贸依存度、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建设用地土地生产率、投资效益系数、R&D人员投入强度等指标上排名均在前十位。尤其是2017年无锡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07万元/人,在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中高居榜首。

bf887a0a-e474-475a-a1cb-2d811483fc24.png

第二类城市为武汉、成都、长沙,这三个城市与排名前十的其他七座位于长江下游三角州区域的城市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在空间分布上,是位于长江中上游区域的领军城市;其次在得分结构上,环境友好领域不存在显著短板,四大领域得分相对均衡,三个城市的优势领域各异。其中,武汉在产业创新领域得分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其下属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得分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优势极大;同时,环境友好领域得分排名也达到第四位。成都的最优势领域同样在于产业创新领域,排名第五位,下属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得分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优势同样巨大;但是与武汉不同的是,成都在环境友好领域的排名略低(第17位),而在结构优化的排名相对较高(第九位),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成都的产业发展现状略优于武汉,发展潜力略低于武汉。长沙的优势领域是环境友好,得分位列第一,其下属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均排名第二,产业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未来发展潜力较好(见表5)。

就具体指标而言,三个城市优势指标各异。2017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25.82亿元,排名第二;高水平期刊科技类论文发表数量排名仅次于南京和上海,排名全国第三;全员劳动生产率、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等指标也表现优异。成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37个,与杭州并列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62.74亿元,排名第三;此外,高水平期刊科技类论文发表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烟粉尘排放量、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得分同样较高。长沙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指标均位列第二;R&D人员投入超过10万人,指标得分排名第三。

1cab7de2-6f9c-4be7-baa0-966fce2915c0.png

第四梯队为合肥、扬州、镇江、南通、南昌、泰州、台州、重庆、绵阳、芜湖等十个城市,其中4个城市位于江苏,2个位于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各占1席。这些城市的综合指数得分在0.4~0.5之间,除了镇江的各领域排名相对均衡,其余九个城市各领域优劣势较为鲜明(见表6、表7)。

a4af4228-58d7-4740-982a-73b6863a011b.png

在这十个城市中,合肥优势较为明显,其产业创新领域排名第七、环境友好领域排名第八。重庆在产业创新领域位列第十,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8de79a20-7253-4efb-9b88-f62d6ccb38f8.png

具体指标特别优异的有:2017年,绵阳R&D内部经费支出为135.6万元,投入强度位列第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位列区域第四。芜湖科教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8.2%,位居榜首。合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为36个,排名第四;R&D内部经费支出强度排名第五。扬州市区建设用地土地生产率为19.9亿元/平方公里,位列第四。重庆高水平期刊科技类论文发表数量排名第五,仅次于南京、上海、武汉、成都。南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两项指标在110个城市中排名第五。

(撰稿:海骏娇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