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都圈政策与规划对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启示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44

一、日本首都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日本首都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及经济功能集中于东京圈,然而,人口出生率又是全日本最低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有大量闲置住房出现。其次是人口的老龄化,这虽然是日本全国共通的问题,但东京人口集中使得首都圈的高龄化问题比起其他地区显得更为严重。第三是7级左右的大地震在今后30年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老化了的基础设施亟待更新。第四是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要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援助创新创意活动,要推进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国际视野中充实人流与物流的网络系统。第五是扩大多样化的旅游观光业,要充分利用好国内旅游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还要做好应对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的需要,将观光与住宿的需求分散到全首都圈的范围。第六是食品、水及能源的制约与环境问题,首都圈的农业产出是日本全国第一的,日本五分之一的产量出自于首都圈,同时,首都圈也是消费量极大的地方,要做好农田及森林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第七是积极地利用好信息通讯技术,可以在交通、医疗、教育、防灾等多领域进行技术革新,要在社会及制度层面上予以支持,也要防止不正当的利用和犯罪行为,要建立安全安心的信息通讯系统,做好网络信号等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首都圈的现状与问题,也是这一轮城市圈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首都圈建设的政策与规划

第一部分是首都圈建设方针政策,主要有10个方面。一是防灾减灾一体化的建设,强化发展战略与基本的防灾能力,完善道路等级交通网络,一旦灾难发生时能做到有效地防灾减灾,并尽快恢复首都圈的功能;二是强化以超大经济圈为前提的国际竞争力,各地的个性与特性要按国际社会的水平来打造,为了有价值的创新力的提升,要将筑波研究学园城市与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市等的创新研发地带连接起来,以促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三是将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对流纳入不同空间的超高龄人口社会的应对体系;四是进一步提升社会系统的品质,包含交通基础设施和防灾基础设施等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制度基础;五是致力于以柔软高效率的生产体系来促进日本经济的复兴,利用好基础设施,减少交通堵塞,利用好网络优势,官民联合,共同推进;六是区域环境的刷新与创新力的形成,构建有助于与自然共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的环境,打造良好的各类人群各类人才聚集的环境,利用好信息通讯技术;七是营造让男女老弱都能参与社会的环境,为了优雅的社会,要消除成为障碍的制度和物理性的障碍物,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社会劳动及活动中来;八是将田园回归纳入视野,使城市与农山渔村的对流及农山渔村的活性化两者表里一体化,构建城市与乡村间的网络平台,创造新的产业与新的服务,利用农山渔村的丰富资源实现美好舒适的农山渔村生活,促进交流人口的增加;九是创造出首都圈独有的世界通用的观光地区,利用好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及东京特奥会的良机,建设好高速交通网络,做好宣传,让世界各国的游客了解首都圈广域的资源,以此增加就业和扩大旅游消费;十是利用好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及东京特奥会向世界宣传优雅高尚的首都圈和东北地区的复兴。

第二部分是设施建设规划,主要有16条,涵盖了城市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道路。要构建对流型的首都圈,促进大都市圈及地方城市圈的广域联合,乃至国际间的交流,就要建设首都圈的环状及连接的高速交通、港湾交通设施等的道路交通网络。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自由参与社会,要建设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二是铁道。强化广域联络的交通体系的节点功能,推进对流型首都圈、地方城市据点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网的建设,解决远距离通勤问题等都要推进铁道的综合改善,包括车站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三是机场。强调羽田机场飞行航路及成田机场高速公路的完善,以此来扩大首都圈机场的运能,提升换乘的便利性,充实国际航空与航空货物的网络,为振兴地方骨干产业及观光业,利用好地方机场的航空网络,并做好各类航空安全戒备工作。四是港湾等。要构筑高效、安全的运输体系,要综合地推进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活用高效的运营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软件方面的对策,做好设施的检查、诊断、维持管理及更新工作,土木设施要提升抗震能力等。五是信息通讯设施。要在世界级的信息通讯设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普及、发展,要形成创造新事业、新服务、世界最高水准的、每个人都能安心使用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促进民营企业的竞争,推进基础条件不好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让访日的外国人员感受到网络的安全与便捷。六是水资源开发设施。认为首都圈的用水体系要从广域的视角出发,要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水的活用体系,要计划性地开发水资源、制定干旱对策、健全水循环利用。利用水库开发水资源要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要推进水源地森林的保护,为防止干旱灾害要推进群马县长野原町的水库建设。七是上水道。为确保水道水的安全、切实的供水和供给体制的可持续性,水道设施要根据人口的减少切实应对地区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检查、诊断和维护管理,为预防大规模地震,要强化管道的抗震能力,要推进周边城市的水道事业。八是工业用水道。要促进水的循环使用,防止过多开采地下水资源,以免造成地面下沉,有计划地推进设施的全面更新。九是下水道。为防止公共用水水域的污染,改善市街区的生活环境,要推进公共下水道、流域下水道的治理,以达到水质环境的基本目标。为应对大雨积水的城市型水灾,要调整河川改造事业、制定公共下水道、城市下水道等的应急对策、共享灾害风险情报等,推进下水道抗震能力的提升等。十是废弃物处理设施。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的实现,单位、消费者、地方公共团体及政府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抑制废弃物排出,促进循环利用,有计划地建设废弃物处理场所,更新老旧设施,确保推进强有力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十一是河川海岸等。首都圈内的利根川、荒川等大河的泛滥区域及填埋地等低洼地区是人口、资产及中枢功能的聚集地区,风水灾害、土砂灾害频发,也有大潮水、大规模淹水的破坏的可能性;为此,在这些地区要推进灾害的预防措施,制作风险地图、加强防灾教育与训练,做好防灾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十二是住宅用地。由于人口的减少,新建住宅用地的需要量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向,因此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既存的市街地转移。居住与城市功能要向灾害风险低的区域引导,而已经是居住与城市功能集聚的区域要实施风险降低对策。十三是公园绿地。对公园基础设施要进行点检、诊断和维持管理、更新等。对指定的首都圈近郊绿地,要灵活运用绿地保护制度,继续推进水和绿地网络的形成。十四是住宅。为了应对大都市圈,尤其是城市近郊的急速高龄化,实现老人、育儿家庭等多种生活需要的“漂亮健康住宅城市”,要推进医疗、看护育儿等服务中心和附带有为老服务的住宅建设,同时要推进公共租赁住宅的更新和社会福利的基地化。十五是教育文化设施。推进中小学及特别教育学校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大学设施建设和老旧校舍的更新加固等工程。而高等教育机构要发挥其优势,促进高校与区域社会的相互交流,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强化高校在区域共同体内的核心作用。另外,要推进有地方特色的居民服务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机能的更新,提升其效率和效果。十六是包含医疗设施等7个方面的其他事项:在医疗设施方面,要推进周边各类医院的建设,以应对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灾害导致的应急治疗等;在社会福利方面,要应对多种家庭健康生活的需求、推进特别护理老人院及老人护理保健设施的建设,托儿所、保育院等育儿设施的建设;在中央集贸市场方面,推进东京都丰州市场的重建工程;在文物古迹保护设施方面,要做好区域现存的文物古迹的保护、继承、创造及利用工作;在墓地与火葬场方面,要求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的宗教情感,以及公共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问题,让墓地的管理与埋葬等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进行,要推进首都圈边缘城市殡仪馆的建设工作;关于屠宰场,要推进群马县食肉批发市场的建设工程;在农林水产业设施方面要根据区域特性展开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用水,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灾害,提高管理水平,森林的建设管理要按规划进行,建设水产资源管理体系和安全有活力的渔村,推进渔业地区的防灾、渔业技能集约化,以及渔港道路建设等。以上是实现首都圈建设目标的政策、措施及作为未来五年的建设规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推进大城市圈建设中是将这些行政区域整合到一个政策、规划体系中来的,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均衡化,政策协同化,而不是行政区域的各自为政。当然,从规划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不少具体的规划与建设都强调根据地域的特色来进行,而不是简单的统一化与同质化。各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管理要“和”,而其文化环境等又是“不同”的,这种城市间的“和而不同”是城市圈一体化应有的模式。

三、对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启示

日本在城市一体化建设方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首都圈的建设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制,使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一体化建设都受到了影响,这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总体来说,日本首都圈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推进城市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就要及时地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在整个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或是一些形式上的会议组织来进行协调协商。即使是以协商的方式来推进一体化,也要有一个协商组织的条例与组织法。我们应该制定一个相对原则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城市一体化的建设,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地修订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一体化的建设。

第二,联合或由专门机构制定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程序,经相关省市人大通过之后,报国务院城乡建设部审批,以便形成一个有法律效应的一体化发展规划。由相关省市及城市来具体落实这个规划,并经过一定的建设周期后对政策法规及规划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或完善的方案与建议,以此来不断修正城市一体化的规划与政策。

第三,积极推进并逐步实现长三角城市区域范围内通讯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领域已先前期达到了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如上海市的交通卡已经可以在无锡等地使用,外埠的医保卡在住院手术时也已经可以通用。但由于不少硬件设施与政策的原因,还是有不少信息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之内也是不能共享通用的,造成管理成本的提高,办事效率的低下,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以真正形成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

第四,省市间交通一体化,逐步取消高速公路省际检查收费站,运用好一体化信息平台,各省自行管理进出口的安检与收费,提升省市间的交通便捷程度。逐步推进轨道交通的同城化,现在尤其是春运及小长假期间高铁机动车的班次有所增加,使长三角跨省交通便捷了很多,但这种便捷毕竟是跨省交通,并非同城交通。长三角范围内的不少城市都建造了轨道交通,如能尽早打通省际轨道交通网络,对于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第五,推进上海周边大型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渐实现相同的经济、社会政策,增强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减少上海一地依存的压力。如机场及火车站的建设,上海还在规划建设新的国际机场和火车站,但实际上有不少利用上海两座机场或火车站的旅客是从周边城市专程来上海转机或从上海入关再到周边城市的,合理布局,分散客源,有利于城市一体化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避免出现类似日本东京一地集中的现象。

综上所述,城市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或将各城市格式化。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法律法规的一体化,管理规范的一体化。在一体化中要充分地保持各城市的特色,发挥个性,而不是“取长补短”成为一个模式的城市。城市的一体化要形成城市间的互补,构成合理的外部结构。要达到各城市间既和而不同,又政通人和,和谐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