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国家正式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该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上海都市圈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就需要实施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空间规划布局特征和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的布局特征
一是基本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基础设施新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从公路时代走向大桥时代、高铁时代,城市群域的城市“同城效应”日益显著。长三角区域相继建成沪宁、沪杭、杭宁、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贯通,沪崇启大桥、上海空港和海港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浦东铁路等沿海大通道系列工程,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等,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区内联动提供了便捷。原先的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形成的“Z”型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二是长三角区域人口向城镇集中加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公共和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长三角区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明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共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就业水平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相对缩小。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城市群域的各城市建设中,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配套设施,构建完善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态势逐步显现。
三是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规划布局上,呈现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长三角核心区域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特大型城市有2个,人口在100-300万之间的有5个城市。人口在50-100万的有7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50万的城市有50多个,5万以下的小城镇有数百个之多。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功能雷同,城市区域整体协调能力较弱。
(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偏弱,城市的首位度偏低。上海的GDP只占全国不到5%。与国际发达国家首位城市占全国的GDP比重相比较,差距较大,如纽约占24%、东京占26%、伦敦占22%、首尔占26%。
二是城市群域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长三角城市群域各城市之间的文化、历史、区位、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长期以来形成各城市的经济同构化,城市的定位和职能分工模糊。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中未形成梯度层次,制造业结构严重雷同,同质竞争态势十分突出。
三是城市群域城镇体系布局中的产业仍属粗放型经济。从目前来看,整体经济尚未摆脱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在长三角城市群域的产业中,一些产业结构重复、物质消耗量多、对能源依赖性强或污染严重的行业仍占较大比重。
四是行政区划的行政分割成为合理调整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的重要制约瓶颈。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成为规划和建设城市群体系的壁垒。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政。长三角地区城镇分布密度高,诸多地级市和所辖市、区、县中心城市空间毗邻甚至重合,形成连片的城市化地区。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矛盾尖锐。
二、上海都市圈发展的总体布局设想
(一)要构建上海都市圈的总体规划目标
一是长三角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上海都市圈,这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都市圈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规划和发展上海都市圈,将列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发展联动的重要内容。打造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等级规模体系,是上海都市圈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是上海要提出未来都市圈基本网络体系。探索上海都市圈基本空间布局,科学梳理上海都市圈形成的历史过程,探寻上海都市圈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城镇体系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与历史、现实相衔接,提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区人口、次中心城市及大中小城市的总量控制目标。
三是上海要有重点地建设若干个人口规模超百万级的次中心城的大城市。强化对中心城区较强的反磁力吸纳产业与人口的功能,形成市域范围内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上海都市圈城镇体系。上海都市圈中的大、中、小城市与城市行政级别无关,与城市区位有关。也就是说,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按照区县来平均分配规划和建设新城数量,而是应根据城市区位的实际发展,科学规划郊区的城市数量和规模。
四是要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未来发展中,首先是要建设好大城市,这里的大城市包括次中心城市和一般大城市。大城市主要依托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并且经济实力雄厚,地域空间与发展潜力较大。主要起着调整城市布局、合理分布产业、疏解中心城工业和人口的作用,并接纳新产业的发展,是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城市。其次是要建设好中等城市。中等规模城市是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设施条件较齐全、规模适中的中心镇等发展而成。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30-50万。再次是要建设好小城市。小城市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连接点,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生产服务设施。规划重点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因为小城市是在建制镇基础上和一般集镇归并而成,人口规模要控制在5万左右。
(二)上海都市圈将形成“一核三带”总体空间布局
“一核”指上海中心城及拓展区,形成特大城市。以上海城市功能为核心的中心城市区域,是上海都市圈的主体功能区,将成为上海面向世界的服务经济主导区域和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为此,要继续保持强大的中心城战略,提升服务能级,聚焦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发展的重点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建设好中央商务区,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和楔形绿地,形成“多心、开敞式”布局结构,进一步整合建设用地空间,促进功能转换升级,有效隔离集中建设区域,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三带”主要指沿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与上海的陆域疆界城市群带、沿上海长江中下游(南通)的城市群带和沿杭州湾北岸(舟山)的城市群带。
沿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与上海的陆域疆界城市带,主要带动嘉定、青浦、松江等新城建设,聚焦发展重点门户新市镇,成为辐射长三角的总部经济功能区、产业创新区和综合性城市群。沿江苏、浙江与上海的陆域疆界城市带要规划一批小城市。
沿上海长江中下游(南通)的城市群带,主要带动宝山新城、临港新城、川沙、祝桥等,利用浦东城市空间拓展契机,落实国家战略,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推进国际海空门户枢纽建设,聚焦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功能区和先行先试区。沿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城市群带要规划一批小城市。
沿杭州湾北岸(舟山)的城市群带,主要带动金山新城、南桥新城等,发挥临海、近湾优势,加强滨海城市建设,发展石油化工以及海洋新型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示范区。沿杭州湾北岸的城市群带要规划一批小城市。
三、上海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协调机制
一是高起点编制上海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规划。上海都市圈规划要坚持以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为指导,明确长三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规划要与国家和长三角的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重点要体现跨重要区域的调控目标,需要统一布局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划,保持政策措施的统一性,等等。
二是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在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及全国交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构建包括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空港等互融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建设、收费、管理、利益的分享。
三是营造城市群环境质量的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完善三省一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开展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联合制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计划,联合做好黄浦江源头地区、太湖流域以及杭州湾的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水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共同推进海洋开发。共同探讨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区域防治途径,采取措施削减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步降低区域内酸雨频率和降水酸度。加强环境监测合作,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在总结完善现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基础上,建立健全排污交易机制,试行以电力行业和沿江、太湖区域为主体的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