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107

上海推进长三角区域世界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自身能力和影响力。在推进策略上,应采用产业引导和交通先行的推进策略,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使之成为整体推进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一、做大做强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

上海需要做大做强产业金融尤其是科技金融,理由有三:一是上海总部经济建设需要发展产业金融。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总部云集于沪,发挥着对产业集群指挥和控制功能。但是企业总部要发挥指挥和控制产业集群的功能,借助的手段主要是产品研发和金融支持。因此,上海需要发展产业金融,将金融与产业融合起来,为总部经济增添抓手。二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发展产业金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在于打造国际贸易的出入关口和产品发布展示窗口。随着国内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增多、布点扩大,以及国内省会城市国际交往提速,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出入关口和产品发布展示窗口功能面临优势失去的挑战。因此,上海需要通过产业金融,从产业的中枢系统控制产业链,保持国家贸易出入关口和产品发布展示窗口的地位。三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强大的科技金融。从国际经验看,科创发达的城市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迅速,企业总部城市也不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这是因为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产业的终端,即产品生产和销售端而非研发端。但从城市影响力来看,研发中心和总部城市具有影响力大,也就是常说的“得名不一定得利”。而要“既得名又得利”就需要借助科技金融和产业金融指挥和控制产业发展。上海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学与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产业科技(或转化科技),实现科技控制和引导产业;通过产业金融促使科技、产业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产业金融和金融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价值链控制。

那么,上海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呢,总结其他城市的经验,有3条路径:一是做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高端制造业是由高新尖科技驱动的,它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水准唇齿相依。现代服务业是由高层次人才驱动的,与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水平衣襟联袂。因此,做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仅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身就推进了五个中心建设。二是做大金融业的复合结构。上海在保持商业金融的优势基础上,做好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做好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基本是产业,根本是金融业。上海金融业的构成主要是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金融业结构单一。因此,上海可以在可控范围内鼓励新的金融业态发展,建设国有、民营、外资和自筹等多种业态混合的金融结构。三是激发上海科技金融发展。科技研发是一项长期投入,投入者需要担当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激发科技金融发展,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建立种子基金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鼓励科技企业采用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在内的多样化股权融资渠道,增加科技的金融投入。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鼓励通过资本化(包括资源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知识产权的资本化、未来价值的资本化)保护科技金融收益。

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带

上海(闵行和松江)、湖州和芜湖都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上海偏重于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电网、传感控制与仪器仪表等以及相应的工业软件等;湖州侧重于现代物流装备;芜湖侧重于机器人产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上海、湖州和芜湖三地在产业属性上相近,为对接建成智能制造业集聚带打下坚实的基础。打造“申湖芜”智能制造业集聚带,对上海而言,有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吸引生产性服务回流到郊区,有效提振郊区发展动能。伴随上海市内交通日渐便利,部分生产性服务机构因此回迁到商务环境更好的中心城区,不仅造成中心城区要素资源压力持续增大,也不利于上海市域内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建成“申湖芜”智能制造业聚集带,不仅可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机构辐射到湖州和芜湖智能制造业,同时还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机构回迁郊区,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便于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产业整体效应。芜湖通过产业聚集、自主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走了一条与东部地区有所不同的后发之路,并形成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芜湖是内资密集区域,湖州是外资密集区域,上海则是内外资都密集的区域。建成“申湖芜”智能制造业集聚带,不仅可以促进三地人力资本往来,且有利于资金资本合理配置,能最大限度为产业带集群提供资本支撑。

三是促进上海国际化航运中心建设,引导芜湖充分使用上海的出海口功能。芜湖的工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既可通过长江上行借道中欧铁路,又可通过江海联运由上海洋山港出海。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出海口,又是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芜湖选择从上海出海的服务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高;上海在承接芜湖工业产品转运的过程中,将促进上海航运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打造高铁带和高铁圈

目前上海高铁网呈现出带状结构,即以上海为始发站,另一个城市为终点站,如同扇子骨架,呈放射性结构;这种扇形放射状的高铁网并不便于上海集散流动人口。上海要解决人口流动和土地短缺的困境,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打造高铁圈或高铁环,将上海周边的城市连接起来。首先,可从打造“上海-南京-合肥-芜湖-湖州-上海”高铁圈试点开始。具体可分两步走:

一是加快建设“沪苏湖高铁”。“沪苏湖高铁”是一条客运专线,对上海旅游业和非核心功能转移将产生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沪苏湖高铁”将使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成为核心节点城市,并成为与杭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互动的“推拉杆”。因此,尽快完成“沪苏湖高铁”建设对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互动意义非凡。

二是尽快推动“沪苏湖高铁”延伸至“芜湖”段的国家铁路网建设。沪苏湖高铁带动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拉动价值不大。如果要发挥沪苏湖高铁更强大的带动效应,需要推动沪苏湖高铁延伸到芜湖,增设宣城和芜湖两站。一旦“沪苏湖高铁”发展成为“沪苏芜高铁”,不仅可拉动“申湖芜”智能制造产业带形成,而且带动宣城、芜湖加入到沪苏浙旅游业经济带发展之中。更加具有长远价值的是,“沪苏芜高铁”与“沪宁合芜高铁”对接合拢,形成“泛长三角城市群高铁环”,将打造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圈,改变上海目前“孤核点无都市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