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179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贡献。

一、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现状、战略举措及难点

所谓绿色生态廊道是因其具有较好连续性而能保证某些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的生态系统带,它将分布在各个“点”上的生态系统(如生态斑块、源、汇)串联起来,因而能维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污染自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生态共同体,就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而言,能否形成一个上下游接续的绿色生态廊道,对于沿江生态系统能否在整体上较好地发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沿岸每一段的生态系统都应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上下游接续起来,才能保障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支持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如长江上游生态系统要承担起生态屏障作用,还要处理好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江中下游生态系统要发挥好防洪功能(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及其沿湖湿地要发挥好洪水调蓄功能),长三角尤其是上海要建设好河口-海岸生态。

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布局来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要发挥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中下游沿岸湿地和防护林(主要发挥洪水调蓄功能)等都因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断或破碎现象,尤其是上游过多的水电开发严重切割河道、中断鱼类洄游、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建设此类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流域治理的整体性又与行政区域的分割性发生矛盾,各省份虽然都推出了诸多森林、湿地等建设举措,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某些地域,各省份未能较好配合或衔接。此类问题使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中断或破碎,未能较好发挥其应有功能。

基于此,就整个长江经济带而言,需要从空间优化、产业优化、水系畅通、生态连通、环境优美五大战略举措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破解生态廊道中断、破碎化问题。

空间优化战略: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的边界要严格控制甚至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后退,以保证森林、湿地、草场、自然岸线等获得足够空间,甚至将部分硬质岸线或建成区恢复为自然岸线或自然生态系统。对硬质岸线和建成区要实施红线控制、总量控制,在总量控制同时探索交易机制,使土地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占补平衡也是交易机制的一种,要探索在占补平衡或用地指标交易过程中实施生态补偿、实现地区间公平。

产业优化战略:沿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当地民众、企业、政府探索出一条生态环境友好的致富道路,不再依赖生态环境不友好的收入来源。用环境友好型产业替代环境不友好产业,或者对既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水系畅通战略:通过严格控制水利开发强度、深挖航道、优化航运管理,加上城乡河道整治与疏浚,让长江干支流及周边水系实现畅通、互联。首先是保证动物洄游、迁徙通道畅通,同时保证航道畅通、物流顺畅高效,减少航运等物流行业的单位产出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生态连通战略:在前述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边界受到严格控制甚至在某些地方后退的情况下,修复和建设目前处于破碎化状态的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使之连通并发挥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环境优美战略:对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城乡、产业的污染排放实施严格总量控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设施建设力度和政策激励力度,严厉打击向水体、岸边等的废水偷排、固废偷倒行为,提高废水、废气、固废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循环利用率,减少排入长江及其支流的污染物。在这一过程中,兴建全流域共享的技术基础设施,如环境污染监测体系、预警体系及相关数据库。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战略举措实施的难点: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战略举措实施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尚未探索出一条环境代价较小或者经济-环境相协调(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各地区为了求发展、去贫困不得不依赖环境代价较大的产业。这种发展要求与保护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上游生态屏障中的资源主导型地区和贫困集中区尤为突出。

其二,尚未建立较好的跨区域协调机制,难以满足廊道建设的连续性、整体性要求。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导致它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中的目标、诉求差异很大,使协调难度陡增。而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之间无行政的上下级关系,彼此没有行政强制力或硬约束力;如果协调机制或合作项目缺乏利益上的共赢,势必缺少可持续的经济动力。因此,除非是中央有关部门以其行政强制力介入,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之间需要的协调机制应当是一个“交易”平台,为有关各方创造接触和“交易”的机会,在“交易”的过程中自行探索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共赢之策。

二、 上海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的战略任务

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上海首先是做好自己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建好河口海岸生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自身优势,针对前述整个长江经济带层面的生态廊道建设战略,发挥服务辐射功能。

(一)   建好河口海岸生态,做好示范引领

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上海首先要加强本市市域生态建设,形成良好河口海岸生态(即“绿洲”或“绿色三角洲”)。上海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实现本市“天蓝地绿水清”的同时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典范。

一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厚植自然生态基底。加强具有全球生态保护意义的沿海燕江滩涂湿地(长江口九段沙、崇明东滩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恢复和保育受损湿地,加强沿海生态系统修复,确保滩涂生态系统自然发育充分和演替过程完整,提升上海生态建设全球责任感。加强森林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厚植上海生态优势。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恢复河湖水系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管理,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空间。大力推进绿地林地建设,最大限度利用并延续绿色空间,发挥居民健康福祉及发展的潜能。

二是严格生态管控,保护生态空间载体。强化上海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乡生态保育总量底线,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逐步提升城市生态容量;建设环城绿化带,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结合城市自然禀赋、功能特点、生态承载力和未来发展需求,划定城市“五线谱”,形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城市发展尊重河湖、湿地、森林、田园等自然边界的存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廊体系建设,推进生态间隔带建设,沿海、沿湖、沿江、沿路、环岛建设纵横交错、生态保育、农林生产、休闲游憩、动物栖息、生态引导的生态走廊。逐步推进复合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形成以森林、河流为骨架的生态网络;加快实施生态廊道和城市绿道建设,构建生态健康、功能复合、互联互通、可达性强的绿色休闲空间体系。

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与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长江口河口海岸生态保护,推进滨海及骨干河道岸线整治修复,增强城市河网水系连通性,构建基于河网水系的蓝绿网络,修复生态岸线,优化驳岸设计。强化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加强水环境监管,加快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截污纳管,减少流动源和企业对水源地的风险。加快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污水、污泥全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着重解决市政管网雨污管网混接问题。推进重污染河道和中小河道整治,推进黑臭河道综合整治,推进镇村级河道疏浚,打通断头河,增加水动力,到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

四是持续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定位,厚植生态优势,推进水、土、林、气环境综合整治,将崇明生态岛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上的一颗明珠。按照国际生态建设最新理念开展生态岛建设,运用“中国智慧”促进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协调发展,积极形成完善的绿色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体系;牵头加快制定形成科学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绿色化的产业结构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的标杆和典范,积极推进崇明作为上海实践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向长江流域其他省市推广示范。

(二)   聚焦难点重点问题,做好上海服务

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中国经济中心、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从自身需要以及所承载的使命感出发,都有必要利用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方面发挥“软性”(区别于行政化的“硬性”)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力,促进其迈向更高水平。

绿色投融资服务:上海以其金融优势服务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战略,不仅限于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产业经营、既有产业绿色化改造等绿色发展事业提供融资支持,更重要的是,以上海金融机构的强大业务能力和高信誉度调集巨量资金,建立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特大型对话、交易平台,从而让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中各相关方(上中下游、政府、企业等)互动、博弈、对接供需、开展共赢项目或事业。

要素交易服务:环境要素有偿使用、总量控制是优化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层面可进行统一部署,建立长江经济带的用地指标(岸线使用指标是其中重要一种)、水利开发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等的总量-交易体系,而上海可配合建立和运营支持其运转的交易平台。在这些环境产权交易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占补平衡原则;而在占补平衡过程中,买方向卖方提供价款等行为可以被视作一种可落地的生态补偿方式。

产业对接服务:为促进生态廊道建设,上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其一,以资本为纽带,激活当地生态资产(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并以上海在研发设计、销售网络等产业链环节优势助当地补齐生态产业链短板,在实现共赢发展中,让当地从生态资产的建设与维护中获利,提高其保护、修复、建设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性。其二,就既有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而言,在上海产业转移过程中,在当地兴建技术、管理、环境治理水平更高的生产基地,替代原有环境代价较大的生产技术;其三,与当地共建高水平产业园区,既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腾出更多生态空间,又能实现废水、固废等集中高效治理,减少入江污染物。

技术共享服务:对应于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需要,立足于上海科技优势,上海可从以下几方面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作出技术贡献:其一,共建重大技术平台。包括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预警体系与相关数据库,以及建立全流域共享的航运物流信息平台,以保证航道畅通、物流顺畅高效,减少航运等物流行业的单位产出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其二,发挥技术服务作用。鼓励上海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向其他省份输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为上游的森林、湿地、草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以及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服务。其三,发挥国际技术交易中心作用。上海应以全球城市地位,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作出较高层次的科技贡献,即利用“通江达海”优势,发挥先进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汇中心作用,对接其他省份对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的需求和国际上相关先进适用技术的提供者(供应商),助力其他省份利用国际资源提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

三、 上海服务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建议

上海在对接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于与其他地方政府就建设基于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廊道网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意识,协同治理机制和协调管理体制难以建立:

其一,生态利益相关主体尚未达成共建绿色生态廊道的共识。长江经济带是一个超大区域范围,既包含以产业链为依托、将生境破碎的城市化区域,又包含以农村农业土地为载体,独立成片的生境斑块。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涉及个地府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利益主体,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即使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廊道建设层面,生态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仍存在博弈,难以达成共同建设区域绿色生态廊道的共识。其二,行政区条块分割下,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生态利益共享机制缺失,导致利益相关主体“零和”博弈和,地方政府与企业这两个利益相关主体因生态环境管理中信息传递不畅、合作治理谈判成本高而、合作治理难。其三,利益相关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环境责任共担意识薄弱。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一些利益相关主体因只考虑自身行政区范围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在跨界、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问题上存在环境责任推卸、扯皮现象;在共建绿色生态廊道的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上积极性不高,责任共担意识淡薄。其四,绿色生态廊道中航道与岸线资源开发缺少协调管理机制。目前长江经济带港口航道建设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航运和岸线资源开发缺乏协调管理机制。

由于跨省政府层面协调难度较高,建议以政府+市场的手段凝聚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共识、建立责任共担、生态利益分享的市场化机制,实现上海服务于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战略任务。

一是创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金,由上海发起合作创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金,用于解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金沙江流域发展、三峡工程优化改造、中下游防洪、两湖生态修复、三角洲综合治理等战略的实施,通过高效的、安全的资本管理和融资模式,推动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与各地区发展规划对接,能够使参与省市在参与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政府+市场手段凝聚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共识、建立责任共担、生态利益分享的市场化机制,带动长江经济带走绿色发展道路,彰显和放大长江经济带合作效应。

二是建立长江航运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针对长江经济带港口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航运和岸线资源开发缺乏协调管理机制的问题,急需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航运与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但通过政府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企业缺少动力机制,协调成本高。运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金,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长江航运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可优化岸线资源航运资源的利用,提升效率。

三是建立绿色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借助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金,寻找、发现适合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交流信息平台,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转让和产业对接,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四是拓展环境要素市场平台。进一步拓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功能,积极争取设立长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交易中心,发挥市场优势,配臵环境要素并对沿岸相关利益主体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激励。

(撰稿:周冯琦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