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效益、固定投资、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一,主营收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62%。2015年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营业务总收入36369.32亿元,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51.43%;第二,利润总额稳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利润总额从2011年的1548.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933.4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7%,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也从2013年的48.12%上升到2015年的50.08%;第三,固定投资稳中有升。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固定投资完成额从2011年的3578.11亿元上涨到2015年的5912.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4%,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52.6%下降到2015年的49.6%;第四,出口总额缓中有进。“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出口额总量从2011年的1397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524.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第五,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15年,长江经济带沿岸九省二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产业集群107个,占到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总数的51.9%。从产业集群分类来看,长江经济带拥有服装产业集群有16个,家纺产业集群有18个,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有7个,针织产业集群有14个。
二、发展特征与条件
无论从规模、利润、投资,还是从出口和产业集群等方面来看,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产业都占据了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是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强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载体。但是,长江上中下游三地纺织服装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下大、中瘦、上小”梯度分布特征。为了理清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劣势,选取了规模、利润、投资、市场、集群、产品、劳动力、自贸区、人才和品牌等指标作为比较因子,对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从规模来看,长江下游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明显大于中游和下游地区。2015年下游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8302亿元,占长江经济带的78%、全国的40%,是中游地区6958亿元的4倍、上游地区1107亿元的25倍。从单位面积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来看,江苏、上海和浙江居于第一层次,重庆、安徽、江西和湖北居于第二层次,湖南、四川位居第三层次(图1)。
从利润来看,长江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利润占了长江经济带利润额的79.82%,占全国总量的39.97%,是中游地区的4.5倍、上游地区的30倍。从省市来看,下游地区中江苏省所占比重最大,占长江经济带的20.93%、全国的10.49%;中游地区中江西省占比最大,占长江经济带的9.84%、全国的4.93%;上游地区利润排列分别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和贵州省,分别占全国的3.34%、1.34%、0.24%和0.08%(图2)
从投资来看,2015年中游地区投资增速最高,为16.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下游地区投资增速为16.29%,略高于全国水平;上游地区投资增速为7.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7个百分点。从省市来看,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分别占全国的20.93%和14.12%。近年来江西省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投资总量位列第三位,占全国比重的4.93%(图3)。
从出口市场来看,下游地区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来源地,2015年下游地区出口额1321.8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5.4%,是中游地区的10倍、上游地区的19.4倍;从内销市场来看,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下游地区居民衣着服务消费支出较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上游地区的重庆衣着消费能力较强,居于全国第二位,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图4)。
从产业集群来看,下游共有产业集群87个,中游有18个产业集群,上游有2个产业集群。从产业集群的分类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拥有服装集群9个,家纺集群17个,产业用纺织品集群5个、针织集群12个和1个印染集群;中部地区服装集群6个,家纺1个、产业用纺织品2个、针织2个;上游地区家纺集群1个、服装1个(图5)。
图5 2015年长江经济带纺织服装主要产业集群
从纱、布、服装和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来看,下游地区产量最大,以上品类分别占全国的22.4%、35.47%、29.93%和75.8%。中游和上游地区均以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前端产品为主(图6)。
图6 2015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主要产品占全国比例(%)
从劳动力数量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净流出人口多,其人口回流的基数越大,劳动力资源越丰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上游地区净流出人口3934万人,其中中游地区净流出2547万人,当中安徽净流出人口最多,为890万人;下游地区净流入人口2302万人,其中浙江省净流入人口997万人(图7),一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下游江浙沪将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图7 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净流出人口(万人)
从自贸区来看,其设立有利于技术、资本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开放水平。长江下游拥有上海和浙江两个自贸区,上游拥有四川和重庆两个自贸区,中部只有湖北省一个自贸区。
从人才资源来看,由于产业规模、教育资源、发展空间和工作待遇等原因,长江下游地区对纺织服装人才的吸引力很强,全国纺织服装类高校的毕业人才大部分选择“孔雀东南飞”,到上海等地就业。而中上游地区的纺织服装人才不足,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品牌来看,国内大部分男女装品牌企业都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中上游地区品牌企业较少。如太平鸟、海澜之家、红豆、江南布衣等著名品牌均位于江浙沪等地。品牌可以产生品牌效应,不但能增加所属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能带动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本文按照规模、利润、投资、市场、集群、产品、劳动力、自贸区、人才和品牌等因素对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评价打分,并画出相应的雷达分析图(图8)。
图8 2015年长江上中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影响因子雷达图
下游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品牌种类丰富、人才众多、市场活跃,同时产业规模、利润总额、固定投资、自贸区、产品和产业集群等因素也较为突出,但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中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虽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但人才相对不足,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贸易开放度有待加强。该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上游自贸区条件优越,川渝地区可以发展对外出口加工业务,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规模、利润、投资等其他指标都相对一般,该地区织服装产业规模效益有待提升。
三、发展路径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在协同过程中贯彻创新、绿色、特色的发展理念,合理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下游地区更加着重创新发展理念,中游地区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理念,上游地区更加关注特色发展理念。在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特征的同时,可借鉴密西西比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的“国际经验”及其发展趋势,分别探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下游发展路径
一是要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首先,加快信息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促进平台集成、仿真实验、协同研究等新型研发模式的应用,构建协同创新的研究机制;其次,加速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系统集成和整体化运行,从而实现柔性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接着,加大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企业关键生产设备中的运用,逐步优化重要装备的功能,快速提升纺织服装设备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和传统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化发展。
二是要推进模式创新。加快跨界创新步伐。纺织服装产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跨界到其他领域,通过整合产业关联因素,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品牌及服务等与自身契合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全方位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加速供应链集成创新。在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打造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以实现链上企业的共赢。
三是要改善创意设计环境。首先,健全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机制,积极将富有才华的独立设计师引入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同时加大对创意设计人才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与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其次,加大法律法规方面对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机制与观念的创新纠正抄袭者定价的不良之风;最后,建立强有力的渠道承载与平台传播,加强本土品牌与百货业渠道、时尚消费媒体等的合作,提升消费群体对中国创意设计的认知度,实现本土创意设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努力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实现制度、人才、政策和经济资源协同,进行并购重组,跨区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实现资本有序扩展,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纺织服装企业要“不忘初心”回归到行业本身,以实现长远发展。
(二)中游发展路径
一是要加快“两化融合”。积极运用ERP、CRM、SRM来实现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立集产、供、销、财务于一体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引进CAD、CAM、PLM来实现技术系统的信息化,对传统生产过程进行改造,提升技术的自动化和集成化水平。
二是要完善精准对接。一方面,在承接产业项目转移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又要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产业转移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功能布局,延伸产业链,走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长江下游地区搞好衔接,搭建平台载体,变被动承接为主动服务,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三是要加强产城融合。第一,统筹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加快形成产城有效融合规划体系,积极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切实加快公路、铁路、空港、港口和信息港等的建设,促进资源信息互通,产业功能互补;第三,充分依托当地纺织工业园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第四,优先保障纺织服装产业的用地需求,努力拓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五,健全支持政策,切实加大在财税、人才、投资、融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和城镇的支持力度。
(三)上游发展路径
一是要关注川渝地区。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四川省和重庆市要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城市开放力度,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以贴牌生产加工为主,提升本地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度,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要深挖民族特色。首先,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扶持政策,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低碳、生态化发展;其次,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提升和展现民族文化品位,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再次,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区域具有“同根性”人文优势,可通过寻找情感纽带,借助文化认同来扩大民族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民族特色纺织服装产品走出去,积极利用“文化营销”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进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参加国内各种纺织服装展销会和论坛。
三是要精准产业扶贫。第一,突出扶贫重点,要选择体现地方纺织服装特色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第二,产业布局要突出重点,覆盖所有扶贫对象,不能有所遗漏;第三,加大对“草根”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深化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加快创业园建设;第四,保证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破除草根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更好地发挥政策效用。
(撰稿:冯德虎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