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思考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1064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城市群特别是全球城市及其区域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 2035 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必须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最近,中共上海市委明确了上海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对于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找到有效路径和关键突破口。

一、 着力提高经济密度,全面提升上海经济总量和效益

经济规模和总量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全球城市第一特征就是经济总量必须足够大,“吨位决定地位”。上海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规模已经超过 3 万亿元(约合 4500 亿美元),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经济体,即使按国家排名也位列第 26 位,超过泰国,接近比利时,但与纽约、洛杉矶等全球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2017 年纽约都市区(面积 8634 平方公里)的 GDP 达到 17351 亿美元,相差超过 7 万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密度不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有限。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上海要对标顶级城市,仍要加快做大经济规模,但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商务成本不断高企、产能过剩频发的背景下,拼资本、拼土地、拼环境的模式已经走不通,必须立足提高经济密度,把整个上海的经济形态从平面发展转向立体发展。主要路径考虑 3 个方面:一是推动要素结构优化。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2006-2015 年上海的全要素贡献率是 0.03,而同期北京是 0.17,相差超过 5 倍,但上海的资本贡献率要高于北京。这反映了上海的发展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人力资本储备方面,上海是全国各城市人力资本储备最丰富的城市,如何把人力资本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的优势、产业能级提升的优势,大力发展智力和技术密集服务业,进而转变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提高经济密度的基础。二是推动用地效率提升。土地资源稀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供地模式的单一、规划理念的陈旧、转型思路的老套导致用地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上海的用地之痛。大量乡镇工业园区的转型是缓解产业用地不足的重要资源,但在转型中面临诸多瓶颈,包括规划参数、用地属性、配套规划等约束。调研发现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多层标准厂房不能加装客梯导致出租率不高;一个是产业区不予批建餐饮服务机构,导致入驻企业遭遇吃饭难。这看似小事,但反映出上海在推动园区转型过程中,相关政策跟进步伐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综合施策,勇于突破,善于找到新的办法,真正树立起“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导向,在提高地均、人均产出上下功夫,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持续推动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提升。三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密度,一方面要挖掘上海自身的经济潜力,但同时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跳出上海,立足长三角区域,从增强上海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的角度来优化空间布局,成为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高端节点”。要发挥好上海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摆脱同质化发展、割据式竞争局面,在实现从区域竞争向区域协调战略转变中做好引领,推动区域产业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不断拉长产业链,增加上海产业的高度和厚度。

二、 着力增加创新浓度,把创新先机转为胜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推动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落地实施。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上海自身特色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之路?关键是要提高创新浓度,从而增强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突破口可以瞄准:一是抢占科学发现的战略高地。上海创新浓度最具标识性的是在基础科研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依托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和光子科学中心等世界级大科学装置群,吸引全球顶尖研究资源,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领域,着力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攻关,加快实现突破。二是整合力量打破“卡脖子”技术。当今世界,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尤其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更大功夫,稳扎稳打,紧追不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上海创新浓度最具价值的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系统集成各方资源,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打破外部封锁和垄断。“中兴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系统集成度极高的技术领域,我们的短板十分明显,而这些领域要突破外部封锁不是靠单项技术、单个领域的突破就能实现的,上海要在这方面发挥引领、整合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在关键领域打造若干核心技术突破团队。三是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形成初步框架,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始终位于全国前列,全市众创空间已超过 600 家,其中超过 90%都是社会力量创办,吸引创业者近 40 万人。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公司落户上海,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商汤科技、寒武纪、依图科技等企业。下一步我们要更多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让这些创新的种子、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科技金融支持、产业化支持、营商环境支持,同时还需要向国内外领先地区看齐。良好的城市配套和人力资本储备,让我们有了起步的先机;把创新的先机转为胜机,需要培育更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体系。

三、 着力提升开放高度,成为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高地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尤其在中美贸易关系严峻,全球化受挫的背景下,以制造业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出现重大转变,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上海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强的功能、最鲜明的特质、最核心的竞争力,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尤其自2013年设立自贸试验区以来,上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在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复制推广了一大批改革试验成果。下一步,上海在开放深度的拓展中,要确立更加清晰的目标,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服务带动全国改革开放,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体抓手有:一是抓紧推出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升级版方案。要继续以自贸区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美国对全球许多国家发起的贸易战中,美国试图摆脱 WTO 另起炉灶有其必然性。因为在当前贸易标准下,美国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最多的好处,感到现有的规则体系对自己“不公平”了,而美国想要获得最大的好处就需要提高标准,比如在知识产权、金融开放、劳工标准等方面,施行更加严苛的标准。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者和提供者,必然首先要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加以推行。持续多年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 BIT 谈判,主要涉及投资准入、公平竞争和全权益保护三大领域共14 项议题。目前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更多是在投资准入领域用力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贸易监管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和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必然要拓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链条和范围,要更多在公平竞争(如涉及国有企业、业绩要求、环境条款、劳工条款等)和权益保护(如涉及外汇转移、金融服务、征收补偿、透明度、仲裁裁决等)两大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尽早拿出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升级版方案,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先行先试,继续引领开放,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二是打好“开放牌”,进一步扩大产业开放力度。2018 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扩大了服务业开放,基本放开制造业,放宽农业和能源资源领域准入,表明了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决心。上海要尽快落实好国家统一实施的开放政策,争取率先落地项目。2018 年7 月,上海发布进一步扩大开放 100 条措施,是上海贯彻开放新理念、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要继续争取国家将更多的开放举措放在上海先行先试,比如率先开放在全国范围内不具备开放条件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压力测试。三是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平台。要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基础和支撑,加大资金、货物、数据、人员自由跨境流动,吸引全球新兴产业集聚,吸引国际国内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搭建全球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平台。

四、 着力提高市场强度,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枢纽

从全球顶尖城市的发展历程看,这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基本都形成了以资源配置为重心,以金融功能为核心,以科创功能为牵引,整合经济、贸易、航运、文化等领域高端要素的功能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功能是体现卓越全球城市对全球要素资源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功能,而经济功能、贸易功能、航运功能则是全球城市的存量实力,是支撑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其中,以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功能转型升级,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幅提升,为金融提供了新的目标和运作平台。城市的对外贸易规模、国际资本流动及开放度水平对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支撑作用。金融功能为航运业提供了资本保障,航运功能中的离岸金融、航运投融资、海上保险等为金融功能提供了广阔市场和新的资本来源。此外,科技创新功能和总部功能体现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增量空间,是支撑金融功能进一步提升的动力。无论是金融功能抑或是科创功能,其表达就是资源配置的能力,而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类交易市场,用市场来发现功能、发现价格、发现比较优势,这方面上海具备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完整、最丰富的市场体系,包括证券、外汇、黄金、石油以及国有产权交易等各类大规模交易市场,以及其他专业化交易市场、但从目前这些市场的发展来看,相比于国内外领先地区,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如证券交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还比较弱;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速度不快,已被全国其他区域性市场超越;知识产权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发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因此,提升上海在高端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上海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动力,而这个路径,建议要走国际化和区域化双轮驱动的路子。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国家级的交易市场要加快国际化步伐,争夺全球话语权;地方性市场要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联系,共同构建跨区域的统一市场平台。比如建立长三角区域联合产权交易所、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等。通过这些市场,进一步实现长三角区域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撰稿:赵义怀 中共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