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393

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不断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推动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当前,长三角地区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也得到稳步发展,交通运输能量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结构日趋优化。交通一体化发展趋势凸显,也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先行基础条件。

一、2017年长三角交通运输总体运行情况

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发达,区域内12个沿海内河主要港口,大小共22个民用机场,上百条高等级公路和10多条铁路干线,基本形成了交通网络骨架。区域内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达,是联通长三角城市间的主要方式,2小时交通圈覆盖的城市已达24个,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铁路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内有建成铁路线路20条,在建线路9条,未来规划线路17条。铁路运营里程9996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3357公里,占全国高铁总里程1/6。公路方面,目前有35条高速公路通车,规划2020年总里程达1.2万公里。区域内交通圈重合交集多,联系紧密。

(一)交通运输能量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长三角各地区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展开新一轮综合交通建设,特别是沪通长江大桥的开建和上海连接杭州湾大湾区主通道的建设,促进近郊城市全面融入上海,努力在交通互联互通上作示范着力补齐交通短板,改善交通运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能量。

2017年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总体平稳,客运量和货运量均较2016年有所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货物运输量达到97.6亿吨,客运量达到32.57亿人。主要指标继续回升,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积极的因素增多,与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变化基本吻合。

上海交通运输发展基本平稳。2017年上海货物周转量扭转上年下降态势,增长了29.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97257.26万吨,比上年增长9.7%。旅客发送量20855.61万人次,增长6.6%。全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5050.79万吨,比上年增长6.9%;集装箱吞吐量4023.31万国际标准箱,增长8.3%。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为46.7%,国际中转比例为7.7%。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76.04万架次,增长2.5%;进出港旅客达到11188.52万人次,增长5.1%。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7394.18万人次,增长5.7%;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3794.34万人次,增长4.0%。全年上海港接待邮轮靠泊512艘次。其中,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482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297.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汽车361.02万辆,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私人汽车274.41万辆,增长13.1%。

江苏交通运输业基本平稳。江苏贯彻着力补齐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航空发展,加强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全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取得新成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产业发展和运输服务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货物运输量增长9.4%,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4.2%和24.4%。全省机场飞机起降46.3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8.1%;旅客吞吐量4446.3万人次,增长19.6%;货邮吞吐量57.1万吨,增长10.6%。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692公里,新增35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770.9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4735.9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619.5万辆,增长12.9%;净增184.9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408.2万辆,增长12.5%;净增15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987.6万辆,增长10.7%;净增95.5万辆。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性有所增强。其中,受轻质、高货值货运需求成倍增长和“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密切带来的新增需求影响,铁路运输需求平稳增长;水运在大宗物资运输中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全省完成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25.7亿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9亿吨,增长8.7%;集装箱吞吐量1724万标准集装箱,增长5.9%。此外,欧洲及中亚等地区通过管道向东部市场出口原油的规模进一步增大,江苏管道运输量和中转量稳步增长。

浙江交通运输业缓和增长。全省公路总里程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54公里。共有民航机场7个,旅客吞吐量5759万人,其中发送量3040万人。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101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2%;旅客周转量1096亿人公里,增长2.0%。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亿吨,增长12.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3亿吨,增长10.1%。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1亿吨,增长9.5%,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四,达2461万标箱,增长14.1%。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39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0%,其中个人汽车1228万辆,增长11.1%。民用轿车保有量887万辆,增长9.5%,其中个人轿车823万辆,增长9.7%。

安徽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30公里、一级公路318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2.4公里。到2017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673公里、一级公路达4151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46.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79.1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6.9亿人,比上年下降14.8%;货物运输量40.3亿吨,增长10%。旅客运输周转量1196.5亿人公里,下降3%;货物运输周转量11414.5亿吨公里,增长4.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下降1.3%。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1141.7万人次,增长25.1%,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914.7万人次,增长23.7%。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716.1万辆,比上年增长19.7%,其中私人汽车617.8万辆、增长21.7%。民用轿车拥有量403万辆,增长18.2%,其中私人轿车379.1万辆,增长19.1%。

(二)交通运输结构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只能辐射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嘉兴等少数紧邻上海的城市;2000年,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镇江、湖州、绍兴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逐渐贯穿沪宁、沪杭通道;2008年,随着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等一系列跨江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的南北两翼更加丰满,向北跨过长江纳入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向南跨过杭州湾以宁波为节点,辐射浙东沿海。2010年以后,长三角迈向“高铁时代”,2010年7月和10月,时速350公里的沪宁、沪杭高铁相继开通。2013年6月,宁杭甬高铁正式通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形成,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同城效应”。2013年10月16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到江苏昆山花桥,这是我国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城市间快速交通、跨海(江)大桥所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打破了区域界限,形成了大容量城际通道,城际空间联系空前紧密,使得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之间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2017年,长三角地区全年货运运行总体主要指标延续稳中有进态势,公路总体降幅有所收窄,铁路季度货物运输量首次实现增幅,港口生产降幅有所收窄,民航货运增速创下新高,快递业务规模高速扩张。

1、货物运输结构

从货运量看,公路运输仍旧是长三角地区的最主要运输方式。2017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量为598845万吨,占全国的16.28%,铁路运输量为368865万吨,占全国的5.07%,水运运输量为665719万吨,占全国的51.49%。水路运输量占全国一半的货运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这得益于参与国家战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建设以上海港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一方面,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得到实质性推进,港口间联合与协作加强;另一方面,长三角大通关协作,建立了商务、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口岸等涉外系统信息共享机制,扩大跨关区通关适用范围。

c6ac4e35-c7f2-4e9d-a27d-849a438bdf54.png

从货运周转量看,2017年长三角公路货运周转量为9644.07亿吨公里,占全国的14.46%,铁路货运周转量为5805.4,占全国的21.53%,水运货运周转量为44262.04,占全国的45.42%。

189e3ee5-bfe4-4b95-9e86-338cdf2469b5.png

2、旅客运输结构

从客运量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公路客运量为246585万人,占全国的16.9%,铁路客运量为62392.15万人,占全国的20.20%,水运客运量为7144.13%,占全国的25.19%。密集互通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使得公路出行仍是长三角地区人们出行得最主要方式,但随着城际高铁网络的完善,高铁正成为长三角区域出行的重要趋势,客运量占比较往年有较大的提高。

52239cb6-f27c-4434-adcc-5c0953edf8d9.png

从旅客周转量看,2017年长三角各省市共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700.9亿人公里,占全国的17.42%,完成铁路客运周转量为2250.5亿人公里,占全国的16.72%,完成水路客运周转量为10.62亿人公里,占全国的13.64%。

297454e9-9c99-445a-a9ff-4bffee1d76a8.png

(三)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311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长三角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也日趋优化,着眼互联互通,实施高速公路和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7年长三角地区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95.23亿元,占全国的14.95%,其中上海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00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30.6%,江苏完成672.8亿元,较2016年增长15.7%,浙江完成1556.06,较2016年增长17.1%,三省一市只有安徽2017年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较2016年下降了1%。从内部比较看,2017年浙江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最多,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45.83%。

上海坚持“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综合交通补短板、公交优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进展。2017年推进市重大交通工程项目55项。全面推进216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实现55公里建成,45公里主体结构贯通,116公里全面开展土建施工,全年共完成车站设施38座。稳步推进北横通道建设,中江路至中山公园盾构进洞,北虹立交WS匝道通车。军工路快速化、崧泽高架西延伸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S3先期实施段地面道路、浦星公路改建工程、虹梅南路高架段等建成通车。区区对接道路(断头路)打通11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力度加大。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自动化码头建成开港,成为全球最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长江口深水航道超大型船舶双向通航实船交会试验顺利实施,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在沪成立,“一带一路”航贸指数正式发布。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2017年12月1日,上海成为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新线建设和增能提效。7条线路实施增能,6条线路实施延时运营。综合交通补短板持续推进。完成缓拥堵项目118项,实施单行道37条,优化道路指示标志牌2773块,完成慢行交通系统改善31项,完成14个中小河道整治项目。

江苏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再创新高。2017年,全省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02.9亿元,同比增长16.9%。年度总投资首次突破11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机场投资比重加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建设完成投资408.5亿元,占公铁水空总投资的37%,占比为“十二五”以来最高水平;机场建设完成投资30.7亿元,同比增长46.2%。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公路、水运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40.9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及通道94.9亿元,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99.1亿元,集疏散和连接公路90.8亿元,农村公路83.2亿元,场站建设72.8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22.9亿元(其中,内河航道24.7亿元,港口87.4亿元,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10.8亿元)。

浙江交通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两个高水平”和“四大建设”,全力实施5411综合交通发展战略、1210交通强省行动。2017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政发〔2017〕1号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浙江要基本建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基本建成交通强省。铁路工程:杭绍台铁路、杭温高铁、九景衢铁路、杭黄、衢宁铁路、通苏嘉、沪乍杭铁路等项目,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等;公路工程:临金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绍诸延伸线、杭长北延等高速公路220公里,甬台温复线、杭绍台高速,杭金衢金华至衢州段、杭绍甬高速,杭长高速新添浙北出省的新通道,打通千黄、龙丽温等7条省际高速公路“断头路”、18条普通国省道断头路。港航工程:开工建设穿山集装箱码头,确保建成黄泽山油品储运码头,着力建设梅山、金塘大浦口等集装箱码头,推进鱼山绿色石化基地配套码头。深入推进内河水运复兴,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杭州“二通道”、长湖申线西延航道工程。

安徽省交通建设投资高位运行,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40.4亿元,延续去年高位运行态势,连续两年超过84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新增高速公路130公里、一级公路318公里,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1万公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北沿江高速巢湖至无为段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国省干线公路加快推进,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400公里,新增一级公路318公里。引江济淮工程引江济巢线、淮河干流航道整治、涡河航道整治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颍上复线船闸、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建成。截至201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0.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4673公里,一级公路达4151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33公里。

(四)交通运输里程

交通运输里程是区域交通运能的基础指标。截止2016年,长三角地区公路总里程达46.9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比2015年增加了0.95万公里,达1.41万公里,约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0.76%,比重较前几年有所下降;铁路总里程不变里,达465.1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8.20%;内河航道里程基本不变为4.19万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33.05%。

8b025ff6-e0b5-423f-ac5a-3a4061cd4308.png

二、2017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及航运中心建设情况

长三角地处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区域临海临水特征明显。沿长江而上,广阔的腹地资源,为长三角港口发展提供货源,目前内共有规模以上港口11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大。

(一)港口总体发展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7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2%;外贸总量占全国外贸总量的36.5%,其中: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2237.82亿元,同比增长12.5%;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604.18亿元,同比增长15.3%,;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022亿元,同比增长19%;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631.6亿元,同比增长23.7%。

1、长三角地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回升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预计126.4亿吨,同比增长6.4%,增速较上年回升3.2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6.25亿吨,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0.19亿吨。

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5.14亿吨,同比增长8.14%,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比重为35.71%。区域港口资源的整合,大大地推进了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支撑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2017年,上海市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51亿吨,同比上升6.95%;浙江全省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63亿吨,同比上升10.91%;江苏全省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15亿吨,同比增长7.86%;安徽全省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5亿吨,同比增长2.68%。

d77275aa-2e88-4188-ab09-bb4e8816d9af.png

2、长三角地区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预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0.02亿吨,同比增长5.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5.71亿吨,内河港口完成4.31亿吨。

2017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共完成13.9亿吨,同比增长8.62%,占全国比重为34.73%。其中:上海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4.11亿吨,同比增长7.99%,得益于强大的港口吞吐能力,上海市外贸物资的99%经由上海港进出;浙江省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5.01亿吨,同比增长9.84%;江苏省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4.63亿吨,同比增长8.31%;安徽省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0.15亿吨,同比下降3.47%。

受益于内河水网的不断完善,“水水中转”推广的力度加大,湖州港、江阴港、常州港、镇江港、扬州港和合肥港等内河港口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增幅超过20%。其中,湖州经济转型效果明显,湖州港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增幅连续两年超过80%,今年更是增幅达到92%。

d6742ecc-eab6-43f9-93e8-ecc34b95a3e2.png

3、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吞吐量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680万TEU,同比增长8.3%,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0985万TEU,内河港口完成2695万TEU。

2017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550万TEU,同比增长9.5%,占全国总量比重达为36.1%。其中: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23.25万TEU,同比增长8.35%,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17年上海港新增国际中转业务近70万标箱,国内首个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上海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浙江省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721.47万TEU,同比增长14.2%;江苏省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79.1万TEU,同比增长4.61%;安徽省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6.42万TEU,同比增长18.29%。2017年,长三角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台州港、湖州港、南通港、泰州港、合肥港增幅均超过20%,其中湖州港增幅最大,为71.48%。

38dfc651-5ef5-43b3-a015-743751df5c56.png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

2017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积极探索成长的一年,是落实和实施“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的关键年,通过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试水全自动化码头、完善航运高端服务产业链、加强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不断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2017年12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开港试生产。洋山四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代表着港口科技的新突破。洋山四期开港不久,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连续八年位列世界第一。刷新世界港口纪录的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中国首家航运自保公司在上海成立。2017年年初,中国第一家航运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在沪成立。10月,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进驻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随着各类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相继落户,上海航运保险逐渐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为国际航运业提供日益丰富的保险服务选择。在保监会支持下不断推进航运保险市场与监管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离岸保险税制环境,增强上海在国际航运保险市场的竞争力。

国内最大集装箱船下水,高端航运装备取得关键突破。2017年5月,由中国商飞研制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12月,由外高桥船厂建造的首艘2.1万标箱集装箱船顺利出坞。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海事展,已成为和汉堡海事展齐名的世界级海事展之一。

投资境外港口、发布航贸指数。2017年6月和9月,中远海运集团先后与西班牙最大码头运营商、马士基集团签署协议收购相关码头资产。7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一带一路”航贸指数,全面、及时反映“一带一路”倡议在贸易畅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成效。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的畅通。在沪港航企业纷纷落子海外,既实现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突破,也助推了“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上海持续吸引和培育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由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授权设立的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2017年5月在上海海事大学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经国际海事组织授权设立的实体性功能机构,目标是成为引领全球海运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平台。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确立上海海事法院为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上海海事法院发布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通过建设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上海不断吸引和培育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加快形成完备的海事服务体系。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旅客量稳居亚洲第一。2017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累计接靠邮轮466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292万人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上海南有洋山港国际货运、北有邮轮港国际客运的发展格局,变得日益清晰。邮轮港通关环境也在持续优化。2017年10月,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全国首个实现邮轮口岸自助通关,全面启动使用通关便捷条形码。11月,上海邮轮船票制度试点实施工作方案获批。

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在沪成立。由上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等9家港口集团共同发起的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2017年7月在沪成立。联盟将通过推进长江流域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2017年上港集团积极建设长江港航服务平台、集卡预约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的能力。

(三)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进展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范围包括舟山群岛新区全域和宁波市北仑、镇海、江东、江北等区域,陆域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自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舟山江海联运中心重点实施“7234”工程和“七围绕”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促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步子更快、力度更大、成效更明显。“7234”工程,即打造铁矿石储运加工、油品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物流、粮油储运加工、煤炭中转储运、中澳现化产业园、液化天然气(LNG)供应等七大基地;做强江海联运信息平台、江海直达船队两大支撑;建好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大平台;推进沿江、沿海、省内内河合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国际合作。七围绕主要是,一围绕多式联运能力提升,在完善集疏运体系上精准发力;二围绕油品、矿石为突破口,在拓展大宗商品加工交易上精准发力;三围绕航运服务高端化,在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上精准发力;四围绕直达船型、公共信息平台两张“名片”,在提升影响力、渗透力上精准发力;五围绕合作落地,在深化沿江沿海合作上精准发力;六围绕打破界限壁垒,在提高运作效率上精准发力;七围绕实施路径突破,在加强发展研究上精准发力。

三、2017年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业运行情况

长三角航空运输发达,密集的机场群使得长三角的区域交通更加便利,城市群对内和对外的联通度都得到提升。长三角拥有22座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9亿人次。

48ed2011-fa34-4862-8422-a31db802b2a4.png

从机场旅客吞吐量来看,2017年长三角22个机场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为22487.79万人次,占全国总吞吐量的19.59%,比去年略有下降。所有通航机场中,全国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有89个,长三角占17个,17个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占长三角地区全部22个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0%以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有4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长三角地区全部22个机场旅客吞吐量的77%;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主要旅客吞吐量仍然集中在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大主要城市。借助发达的地面交通网络,长三角地区的航空旅客基本上在一小时车程左右就能到达一座机场。这种机场近邻、客源同体的客观现实致使长三角地区几乎每一座机场的辐射范围都与其周边机场互有交叉,因而各机场在客源争夺上竞争激烈,中小机场被大机场边缘化的现象显著。

从机场货邮吞吐量来看,2017年长三角22个机场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67.05万吨,占全国总吞吐量的35.05%,较去年占比略有提升。2014年全国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0000吨以上的有52个,其中长三角地区有9个,并且这10大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占长三角地区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9%;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货邮吞吐量占长三角地区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74.6%,占有绝对优势主导地位。

目前作为通航重要组成部分的商务航空成长迅速,虹桥和浦东两座运输机场都布局着商务航空。因航线资源丰富和经济区位优越,长期以来,上海两大机场对周边地区机场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但在近两年,由于虹桥机场受基础设施条件制约而明显饱和,虹吸能力明显减弱。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时刻越来越繁忙,仅仅在现有两座机场布局商务航空,显然无法适应长远需求(远期,上海需要承接的商务航空运量将达到每年5万架次)。长三地区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必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机场群。而通航发展、通航机场建设对于上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上海市需将通航机场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视野。

096f5700-2895-4279-ba04-6a3d4c26a65c.png

从机场起降架次来看,2017年长三角22个机场民航机场起降架次178.99万次,占全国总起降架次的17.47%,较去年占比略有下降。2017年全国各机场中年起降架次超过10万次的机场有30个,其中长三角地区有4个,并且这4大机场完成起降1240820架次,占长三角地区全部机场起降架次的69.3%;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起降760360架次,占长三角地区全部机场起降架次的42.3%,占有主导地位,但占比较之前年份有所下降。

a6507409-cf0a-436c-ae15-e2fb61187e36.png

四、长三角交通运输业发展展望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和示范区,长三角承担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推动和落实国家战略,是新时代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和指导各地有序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应着眼互联互通,实施长三角湾区高速公路和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造铁路网、公路网、港口群、机场群。优先推进打通切断交通连接的断头路,拓宽制约区域发展的交通瓶颈,通过发展高效衔接的枢纽网,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城市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接驳换乘,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促进长三角湾区空运、海运、陆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通过重大项目联动发展的方式,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重大项目包括:

(1)世界第一组合港:以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为主,超前规划,形成港口间的分工与联动;推进港口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区域性航运枢纽;完善组织和管理模式,实施跨省市港口群利益的有效协调。

(2)大、小洋山港联动开发:进一步加快推进大小洋山的合作开发,形成以大小洋山港为核心的“3个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大宗散货运输体系和大宗散货江海转运体系)。把大小洋山区域构建成为“江海交汇”、“内外互通”的战略支点。

(3)黄金水道多式联运:以长江枢纽港口为重点,强化包括江苏南京港、连云港港、南通港、苏州港等在内的港口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提高多式联运服务质量,促进湾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4)建设北翼江海组合强港:整合湾区江苏境内沿江沿海港口资源,构建“一港八区”错位发展格局、通海港区—洋山港快送直达集装箱运输系统,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枢纽相匹配的水水中转、江海联运和沿海近洋中转功能,加快成为湾区对接亚欧国际物流门户。

(5)东方大通道:开发建设连接上海、大小洋山港区、岱山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舟山本岛的海上大桥通道,打通大小洋山港区与浙江海上石化基地的南北通道,促进上海金山化工区与浙江海上“第四代”石化基地的合作。

(6)北沿江高铁:加快推进江苏北沿江高铁的规划、建设,自上海引出,跨越长江,经崇明岛至启东,向西经南通、泰州、扬州至南京,并延伸至合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促进江苏北沿江城市与南京、上海的快捷联通。 

(撰稿:王晓娟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