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湖南战略研究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330

我国依托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极大地拓展了长江流域各省市发展的战略空间。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有洞庭湖及163公里长江岸线,并以洞庭湖连接湘、资、沅、澧四水通江达海,是长江流域经济集聚发展的重要阵地。所以,长江经济带建设打破了内陆封闭屏障,对重组优化湖南经济地理,发挥大交通、大通道、大枢纽优势,培育经济活动的畅通便利性空间和持续性盈利空间,打造湖南绿色化高密度经济的“长江脊梁”,推动湖南经济实现多层级一体化集聚式高效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一、湖南经济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系

湖南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游,有163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并以岳阳为湖南对接长江中游的桥头堡。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湖南GDP排第5位、人均GDP排第6位;按当年价格计算,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速度排第7位,近5年GDP增长速度排第5位、人均GDP增长速度排第6位。因此,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扮演着“腹地”和“脊梁”的重要角色,是长江经济带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扩大开放的重要阵地。而且湖南的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市化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长江水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洞庭湖跨湘鄂两省,直接连接湘资沅澧四水贯通长江,流域湖南全省,其突出特点是江湖联结、交汇与缓冲。因此,湖南经济同长江经济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系,这对湖南发展的全局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的现实情况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关系主要包括外江湖关系和内江湖关系两个层面:

首先,外江湖关系是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长江同洞庭湖是一体的,洞庭湖是长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北纳长江分支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接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东接汨罗江和新墙河,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湖泊调蓄,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所以,洞庭湖是长江之肾,对于天然行洪、蓄洪和泄洪,保护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长江来水也是支撑洞庭湖区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战略资源,是湖区发展不可替代的客观条件,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命线。

此外,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还有一个如何发挥岳阳桥头堡作用的问题。岳阳港作为连接湖南长江黄金水道的枢纽,扼湘、资、沅、澧、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咽喉,已逐步发展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外贸物资、粮食、纸品、化工、建材等物资为主,水陆中转,兼有客运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性外向型港口,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居“湖南第一港位置”,列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第7位。是湖南省唯一的长江对外口岸,也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立体交通过程中岳阳港口城市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当前,以岳阳及城陵矶港为龙头,建设好以港口码头为重点水运设施和高吨级水路网络,发挥湖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通江达海的大物流体系,是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关键。

其次,内江湖关系是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的关系,实际上是湖南全域通过洞庭湖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问题。在湖南,湘江流域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整个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0%。而这其中长沙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又占整个流域的一半以上。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基地和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有色金属工业已有上千年历史,到21世纪初已形成了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湘江流域还集中了优势科教文卫资源,约占全省的60%左右。基于此,洞庭湖带四水的内江湖关系,其重中之重是洞庭湖与湘江的关系,其核心又是作为长江岸线的港口城市岳阳与湖南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直接联姻,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京广经济带(联京津冀)的交汇联通,建设长株潭岳大功能区,使其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在实现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集聚发展中,提升湖南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强化了对江西昌九一体经济区的极化效应,实现对长三角地区跳跃式高位承接与融合,更充分地发挥结合部功能。

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湖南经济的战略定位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低碳绿色集聚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2013年11月****来湘视察时指示,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湖南经济发展战略区位的新定位和发展地位的新提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全国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大格局形成,使产能、产品和要素远距离流动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多地区经济均衡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如珠三角和长三角这样的大经济中心因市场拥挤、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产生了巨大的集聚离心力,必须转型升级并向有需求的新市场转移产能,这便形成了我国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集聚发展的多中心经济地理新格局。正是在我国这个新趋势大棋局中,湖南进入全国多中心经济地理的核心范围,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构成了同全国和全球联通一体的现代空间经济版图。

基于此,湖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紧紧抓住我国这种大通道全链接的现代空间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新经济地理引领发展战略,发挥大通道、大枢纽、大市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大产业链、大增长极、大都市区。在具体的战略布局和发展定位上,应充分发挥“一带一部”新区位和大长沙“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两大优势,强化湖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规模25万公里的大通道作用和湖南5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区域的大枢纽地位,打造大长沙南中国最大的临空高铁快速交通体系,形成对省内外循环并直联“一带一路”的5小时、2小时、1小时经济圈,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大格局为主导的现代交通布局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洞庭湖水生态水资源优势,全面启动后三峡时代洞庭湖行洪治涝治枯和引江济湖保水工程,提高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维护湖体湿地生态和江湖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高标准建设江湖一体的大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岳阳城陵矶港现代化立体口岸开放体系,以全省长江水系港口码头水运设施和高吨位级航道网络为载体,全面联通湘、资、沅、澧四水,打造我省通江达海的高效物流平台,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此基础上,以大长沙空港高铁江港一体化整合长沙、湘潭、岳阳、衡阳四大综合保税区,并以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城市综合体、供应链高速物流配送、跨境电子商务等为业态特色,申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区,打造我国内陆沿江沿河沿路开放高地。在城市群建设上,全力推动长株潭同岳阳联姻,建设环洞庭湖的大长沙都市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狠抓长江经济带机遇深度推进工业化

深入的工业化就是以创新、集聚和包容发展的路径,实现工业化的高度化,特别是发展中地区在初步工业化的基础上需要再用一个较长时期,向更新、更密、更广的领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现代化,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湖南经济总量已跃入全国前十,工业化率也接近40%,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两张闪亮全球的名片,装备制造行业已成为我省首个万亿级产业。但发展并不协调,结构性分化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人均GDP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7大工业支柱产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0.3%,比全国水平高1.9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0.5%,比全国水平低1.3个百分点。且工业经济效益较低,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上述经济结构分化的实质是传统落后经济同现代先进经济的摩擦和掣肘,表明湖南工业化总体上尚处于传统的低端发展阶段,其症结仍然在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意识及其小生产方式,大面积分散生产和粗放经营依旧是其病根。所以,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推动湖南实现新一轮大发展,一定要抓住目前我国经济地理重塑的战略机遇,采取集群、开放、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入发展湖南新型工业化,实现由制造大省向高端装备智造强省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应实施新经济主导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所谓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综合。当代新经济的核心基础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因此,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革命。这对于湖南来说,新经济是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入推进工业化的强省重器,其主要对策:

(一)狠抓高科技产业创新

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集中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根据制造强省的目标,当前应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工程,申报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发展路径上,一是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创新示范区为主体,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集成资源积极承接新药创制、水体污染治理、油气田、航空发动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IGBT及SiC等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生物新品种培育、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二是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健康等领域为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强化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亚欧水资源中心、国家计量检测研究院长沙分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院士工作站,组建长株潭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夯实重大科技问题解决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依托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围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海工装备、先进电池材料、北斗卫星导航、生物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若干专业创新平台,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设备共享、检验检测等服务,提高全省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

(二)分类做好新兴产业集群

首先要着力打造新兴超级产业链,全面提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环保机械、农业机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的“工业4.0”水平,发展“系统设计”、“流程再造”新业态,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产业化发展,建设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其次要加速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创意、康养产业等新兴优势产业,以长沙为中心集中发展新材料、移动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三大产业链集群,培育国家级生物产业和分布式新能源产业基地,培育湖南新型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再次要向制造业文明深度拓展,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湖南制造强省的战略途径。当前,应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软件、智能物流和绿色金融等工业化服务业,延伸高端价值链。其重中之重是推动工业设计与湖南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提供新的品质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发展重点集中于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营。以大型企业为重点抢占制造产业高端,引导先进制造企业进入与本制造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策划、专利、金融、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

(三)拓展新兴产业带动功能

采取产业链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有色、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这里尤其要高度重视低碳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消费品工业主要包括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烟草等五大工业门类,既是直接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产品制造业,且又具有能源消耗水平较低的明显优势。据有关资料,消费品工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一般在0.1吨标煤/万元GDP以内,最高的也没有超过0.3吨标煤/万元GDP;而资本品工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普遍都在0.5吨标煤/万元以上,其中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到1.4175,普遍比消费品工业的碳排放强度至少高一倍以上。以上分析可见,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对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实现湖南工业化模式向低碳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实现资源深度开发与需求有效创造这两个车轮同步运行,走产业化、信息化和低碳化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农产品制造深化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赶超发展以及家电产业的复兴。同时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现代工业化方式发展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和多功能化跨界农业,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