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安徽机遇、挑战与对策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2527

长江经济带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支撑带,覆盖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共11个省市,是中国资源丰富、经济、人口聚集的最大区域经济带。作为新时期国家三大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应充分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找准定位,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定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二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三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依托这个定位,最终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新的支撑带。按照《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将从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创建绿色生态廊道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七个方面升级再造长江经济带。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安徽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安徽省带来的机遇

1、为安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新契机

为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优势,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水运、铁路、公路、空运、油气管网相结合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立体交通走廊,通过江河联运、江海联运,实现通江达海。而安徽省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的建造是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流域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的大建设、大发展迫在眉睫,这必将为安徽省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为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把东、中、西部沿江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后形成东西双向开发开放的新格局。安徽省可充分利用这一发展良机,承接全球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长江经济带也为安徽省部分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比如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物流快递、文化旅游、信息咨询、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是安徽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导推力。

3、为安徽开放合作式发展提供新舞台

一方面,“一带一路”是国家谋划“两头在外”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重点,而长江经济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是内陆区域尤其是长江流域地区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它必然会为安徽省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核心是要实现一体化发展,要求流域各地务必加强分工与合作,安徽要融入长江经济带,必须要在与其它地区合作中实现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这又会安徽带来无限商机。

4、为安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新导向

长江流域的城市布局比较密集,从构成情况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第二层次为为数不少的中等城市群,如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等;第三层次则为数目众多、星罗棋布的小城市、小城镇。这三个层次的城市布局便构成了长江流域现代化的城市网络。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必会大大提高黄金水道的经济吸附力,为各地沿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安徽段长江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巨大的设计空间,去跟进经济带总体空间布局和切入沿江各类城市群,谋划开展符合本地实情的城镇化建设,主动融入全带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

5、为安徽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新力量

从国家把长江经济带定位为未来重要增长极这一战略诉求来看,创新驱动将成为推动这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此外,《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标准的产业集群,同样离不开顶级创新力量的推动。因此,通过域内创新资源整合和吸引集聚创新力量,通过开展合作创新,系统打造丰富多样的创新平台势在必行。而安徽通过融入、吸纳、利用这些创新平台,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6、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坐标

长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自然景观众多,但长期粗放型发展致使该流域的生态资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力图通过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沿长江创建一条绿色生态走廊,未来必将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的重点地带。安徽省整体生态基础较雄厚,尤其是沿江城市如安庆、池州、芜湖等拥有“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名片”,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未来,安徽完全可以结合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建设的总体格局,明确方向,凝练特色,形成优势,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甚至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安徽省带来的挑战

1、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变

安徽以往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镇化建设,主要靠的是规模扩张。在各种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传统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弱的新形势下,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发展方式必须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注重外延型向强调内涵型转变,努力形成安徽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2、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转变

安徽以往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进的,依靠的是政策和财政驱动。但新形势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不同,主要是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安徽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如何打破各种行政区划壁垒和行政束缚,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如何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加入到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将充满挑战。

3、从“东融”到“东西并进”转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率先发展,安徽的区域发展战略强调坚持东向发展。“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向东融入长三角”等战略决策的实施,无一不体现了东向发展思路。但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从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为安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转变要求,不仅要“东融”,而且也要“西进”,实行东西双向发展战略。

4、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

分析安徽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要素投入占据首要地位。长期靠要素累积和要素投入推动经济的后果就是,“三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附加值低)产品充斥主流市场,很多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内生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发展缺乏后劲,对整体经济的导向、支撑作用不强。而长江经济带发展依靠创新的战略定位,则为安徽提出了的重大课题,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形势非常严峻。

5、从同质竞争到错位发展转变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深刻影响,长江流域各个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相互封闭和互设壁垒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中各自为政,缺乏交往、协调和配合,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出现相互市场挤压和恶意竞争状况。安徽省也不例外,与上下游地区之间,尤其是与规模水平相当的毗邻地区(如上游的江西、湖北等)经济交流甚少。这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根据经济带产业链构成情况,通过错位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全面融入经济带,任重而道远。

6、从点轴开发到网状开发转变

安徽以往的发展布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是以点轴式开发为主。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区一中心”,到90年代提出的“一线两点”,再到新世纪设计的“轴辐式”发展格局,以及从各市、县(区)发展规划看,基本上走的都是点轴式开发路线。在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过程中,主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向上下游腹地双向发展,带动整个安徽省的开发开放。因此,紧靠点轴式开发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以中心地区为核心,通过“以点延线”“以线织网”“以网带面”的方式来拓展域内发展空间。

三、安徽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路

(一)以港口建设为切点,增强枢纽功能

安徽省域内长江岸线长度近400公里,港口码头林立,是长江干线上兼有沿海和内陆双重优势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路径中,皖江沿线的港口建设无疑是突破口和切入点,具有异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根据“长江经济带多极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分类分级加强以码头为中心的港口群建设和运营管理,增强枢纽功能,逐步改善物流业务结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应急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积极探索采购分拨、水水中转集拼、铁水联运、保税物流等口岸物流形式。

(二)培育新兴龙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

为在长江经济带谋得一席之地,抢占发展先机,安徽省必须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按照“做特-做大-做强-做响”的发展思路,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钢铁精深加工、有色稀金属、新型建材、汽车制造、时尚轻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物流快递、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

(三)提高协同能力,深化开放合作

为对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要从与长江经济带的被动融入向主动融入转变,安徽要以提高同带内其他地区的协作能力作为着力点。根据“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和中上游省市的分工协作,尤其要把与上下游毗邻地区和紧邻大型城市群建立良性合作关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进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下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在长江全流域新一轮开发开放和一体化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争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四)加强文化生态建设,打造地区名片

安徽拥有多张文化名片,其中包括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等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马鞍山和安庆先后获批国际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这些均彰显了安徽省文化资源的厚重。安徽省尤其是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态和绿色是其传递给世人的最美影像,代表了安徽形象,体现了安徽发展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深入发掘、提升这一独特优势,并把它们打造成地区发展特色,不仅是泽被后世的重点工程,而且也是关系到能否无缝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工程。要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充分利用政策、法制、信息化等手段,在加强保护传统资源、独特资源的同时,培育发展优势资源,为创建文化生态强省和文化生态名省奠定雄厚基础。

(五)以创新引领发展,提高竞争优势

从安徽近几年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情况看,主要以皖江城市带作为阵地,以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主题。但实践表明,光靠承接产业转移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必将难有作为。在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格局中,必须解决好承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由承接向创新驱动转变。要以“创新安徽”战略为引领,发挥好安徽人才基础厚实优势和长江经济带创新协同条件,致力于构建研发项目、研发平台、科技金融、协同创新、集群培育等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形成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发展机制。

(六)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整体融入

根据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和安徽整体融入的战略目标,安徽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产立镇、产镇融合”。在产业定位上,要依托中心城镇尤其是沿江城市群产业链所释放的发展空间,主打特色配套产业和产业链服务产业,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特农产品和特农项目,要高效推进农业产业化。要以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为指导,以“便于利用长江水道,便于利用交通线”为原则,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和《安徽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为依据,对新一轮城镇化进行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