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经济带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议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321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打造1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参与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核心载体,对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核心组成部分,与沿海地区共同承担支撑中国崛起的历史重任。因此,率先在长江经济带布局和启动7~8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交融,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支持上海科创中心战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从浦东开发开放、“四个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到科创中心建设,长期以来,上海担当着国家改革开放先行者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不仅是拉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还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战略支点。多重战略功能重叠,加之丰富的地域科创资源、领先的科技水平、深厚的制造业发展积淀和开放包容的区域文化,使得上海成为国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型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最优的地区之一。

上海科技资源禀赋好,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而且,上海的政策创新优势突出,近期在先进制造业扩大开放、工业供给侧改革、本土跨国公司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培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制造业科技创新机制尚未理顺、制造业份额下滑威胁创新链构建、科技产业化渠道不畅、科技资源流动性和共享性较弱等问题和短板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上海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制度红利的兑现。

上海发展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既可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还将发挥显著的辐射和溢出效应,引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建议尽快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重大共性技术领域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上海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抢占科技发展和极端制造的战略制高点,进而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二、支撑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在苏州、杭州、合肥布局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布局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亦是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围绕优势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重点产业领域规模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高,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规模大,领军企业活跃,应瞄准高新技术应用,加强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依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苏州、杭州和合肥产业集群经济发达,既有发展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共性优势,又各具特色。在共性优势方面,除了有望达到千亿产值的规模优势,三地集群竞争力不断提高,依托国家级园区推动创新效果显著,区域发展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在三地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产生更加巨大的溢出效应,惠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

此外,三地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使得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苏州长期坚持创新驱动,在纳米、光伏、云计算、氮化镓、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前沿技术领域,发展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可在20个特色产业基地基础上,打造基于产业创新生态圈的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杭州的专业镇经济国内知名,扬名海外,在以新模式新业态助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优势,应进一步发挥阿里巴巴集团的区域溢出和示范效应,积极探索“电子商务+集群升级”新模式,努力打造面向国际消费市场的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合肥近年来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至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54.2%的工业增长贡献率。下一步,合肥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基于国际一流产业集聚区的世界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形成良好互动,同时将下游地区的创新效应向中上游传递,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创新。

三、支撑中西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在武汉、重庆、成都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业转型升级是支撑内河经济带发展的基础,2016年3月,科技部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创新驱动的引领带、产业融合的现行带、区域协同的示范带和开放合作的共赢带。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多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它们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历史贡献巨大,当前都处在转型发展关口。因此,建议在工业基础较好、科技资源充裕、制造业率先转型的武汉、重庆和成都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中西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

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驱动钢铁之城转型发展,武汉以万亿规模GDP进入全国城市前十之列,在长江经济带50个城市中表现突出。在这个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支点城市,光电子产业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活力和带动力,已形成以通信为核心,激光、半导体、消费电子、显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议在武汉布局光电子产业创新中心,既能为中西部工业城市转型做好示范,同时也可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光电子产业发展,形成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竞相发展的格局。

与武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做法不同,通过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和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转型高地,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和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工业结构。目前,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建议在重庆打造基于成本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以向西开放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引领长江上游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作为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成都在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的同时,高度重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全球轨道交通研发制造高地。建议在成都发展基于国际大通道建设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发育及新型城镇化的提质加速,奠定成都的国际交通枢纽地位,改善中国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内外部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