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269

全球城市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支撑的深度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将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将整个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网络最重要的节点,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支撑。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指示精神,通过对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至2050年上海有望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成为世界重要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智库、国际银行机构等汇聚之地,成为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先进文化、社会精英等交流之所,在世界范围内将发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事务协调能力。

一、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背景趋势

展望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环境将发生下列五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新的产业革命引领全球经济新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经消化吸收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进入广泛普及阶段,尔后可能会出现下降,在2020-2030年期间有望兴起一场以信息科学与脑科学及认知科学的交叉为主要方向的科学革命,在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后,2031-2050年以空间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有望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新技术的新经济业态将取得新一周期的更大发展。

第二,世界经济发展将与能源增长脱钩,产业信息化加速。205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未来的世界将是电子世界而非分子世界,产业信息化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第三,人口平均寿命将提高,人才流动性将增强。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将达到76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7.8%增加至16.2%。据预测,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工作时间将降至每周略低于25个小时,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越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以及移民政策将吸引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迁入,将引导全球人才空间上的移动。

第四,巨型城市区域不断涌现,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法国专家预测,未来三十年全球人口将增长不足1/3,而届时全球70%的人口将会集中于城市,巨型城市区域将在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促使物质、人力、信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频度和速度流动,巨型城市区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因此,为了实现高效、均衡、和谐、安全发展的奋斗目标,构建巨型城市区域及其为核心的城市网络空间格局势在必行。

第五,随着金砖国家等的崛起,全球治理格局将发生变化。当今全球秩序是美国支配的霸权体系与西欧推动的法治体系的混合体,这个秩序面临着能源环境危机、信息网络普及、多元文化碰撞、全球政治觉醒的挑战。中国管治体系与美国式资本主义、西欧式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不同,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中国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

(一)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思路

根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其建设路径应该以崇尚先进、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资本、信息、能源、资源流动管理的交流协商平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包容创新风险为发展关键,具体展开如下。

从战略思想看,上海应该逐渐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中国的上海走向世界的上海。在城市功能定位、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不应局限于与国内其他省市、其他直辖市、香港的攀比,而应该从时代发展潮流(世界机构、全球精英抱团)、全球视角(跨界合作机制)出发,在双重国籍、外宾入境、人员与机构管理等方面,尽快实现从“追随模仿”到“创新引领”、从“控制力”到“包容力”、从“中国式”向“世界式”的转变,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上海贡献。同时,由强化决策职能转向构建世界事务的交流协商平台;在国家授权下建立上海制度特区,开展诸如管控创新高风险的社会风险救生系统等制度试验与实践;建立上海与“两路一带”相关区域的合作框架,加速产业人才双向流动;塑造崇尚先进、活力、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使上海成为先进文化与精英人才汇聚之地,成为包容创新风险的试验田。

(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定位

当代全球城市的翘楚是以进取精神为内核美国商业城市纽约,是金融、信息、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是世界经济的调控管理中心,也是多元文化融汇地,是当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然而,从历史的眼光看,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从早期的军事中心、制造中心发展到如今的金融中心,正在向科技中心迈进,未来有可能向组织中心、文化中心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近代全球城市的职能是生产中心,核心资源为物质资料;当代全球城市的职能是经济城市,核心资源为金融资本和信息技术;近期全球城市职能为科技城市,核心资源为新技术(信息科学与智能技术的融合);远期全球城市的职能将为治理城市,核心资源为协商平台。而贯穿全球城市建设始终的则是文化城市建设,核心资源为文化。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全球城市将在世界经济、科技、治理、文化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的全球经济城市,将作为全球科技、信息、资本和人才的交汇枢纽,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和本土领先公司相互促进的高端引领式产业集群,在世界制造业、金融业和贸易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的全球科技城市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生产、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贸易;未来的全球治理城市,将作为智能化时代的全球网络枢纽,成为重要的国际组织驻地,平等互利地协调处理全球事务;未来的全球文化城市将会以宜业、宜居、绿色为标志,建立起服务城市主体优胜劣汰的城市管理和选择机制,成为自由包容的世界多元文化中心之一。

(三)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步骤

美国信息服务社(IHS)发布报告称中国2024年的消费有望达到2013年的将近4倍,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上海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据全球城市的职能演变,结合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预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时序也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直到2025年,为经济城市和科技城市建设阶段,该阶段任务主要集中于产业建设和环境建设。

在经济领域建设过程中,建议抓住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扩大上海经济腹地,发挥大型国企的投资、技术、组织优势,以金融业、制造业跃升为重点,打造企业全球总部集聚中心,最终成为经济领军的全球城市。在产业发展中,要以创新引领城市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积极培育创新经济,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信息化,提升上海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和布局优化,强化空间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功能提高适宜的发展空间,保障制造业必要发展空间,建设高端制造业基地。在此基础上,聚焦发展金融、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生高端服务业能级和全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带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各类产业功能发展,进而促进上海全球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过程中,应以吸纳人才和科技创新为重点,按照“中国—华人世界—全球”逐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外籍从业人员比重与区外盈利比重,重视教育和基础创新突破,引领全球经济新发展,拓展科技创新空间,将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核心创新区,提升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协调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关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精英上海,打造人才荟萃和创新涌现的全球城市。在环境建设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以上海海派文化历史为积淀,关注人的文化体验,提升城市魅力,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建立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营造全球精英宜居的城市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吸引全球精英将上海作为尖端科技的交流地,聚焦全球产业前沿,成为绿色生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高端服务产业的引领者,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库中心。

在基本建成经济城市和科技城市的基础上,第二阶段要以治理城市的建设为重点,时间期限从2026年到2050年,该阶段任务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上海应建设以具有全球协调能力的治理城市为重点。在这一阶段,上海要以区域合作为纽带,提升大上海区域能级,对内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及“两带一路”发展新格局,对外开拓北冰洋、印度洋(取道缅甸、泰国)航路地缘政治新局面,推动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入驻上海,增强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以国际事务协调、全球核心资源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组织中心。在制度建设上,依托自贸区建设,使上海成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成立中国的上海特区;通过构建与全球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综合交通骨架和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交通和信息对大都市空间的引导、支撑和组织作用,通过成立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国际区域合作组织、联合国组织的区域协调机构,在经济主导、人才集聚和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使上海成为具有雄厚实力的全球组织中心。

文化城市的建设将会贯穿在每个阶段,重视多元文化的汇集、先进思想的碰撞,为经济、科技和治理城市的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持。从现在开始至2050年,应将上海建成具有海派文化复兴意识、全球普适性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宜居宜业、绿色的文化城市。应发扬上海文化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的优势,提升其吸收国际先进文化的能力,通过文化的交汇、交流与交融,提高上海文化多样性水平,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

三、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全球城市一般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资源流量与交易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主要凭借若干世界级的专业化市场、一定数量世界知名总部企业和大量国际机构的相互作用,引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组织中心。根据这些标准,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瓶颈。根据课题组的认识,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行动重点如下:

第一,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高人口国际化水平。全球城市市民已经不再是国民概念,不同国籍精英组成的市民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因此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应注重塑造宽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和城市形象,不断吸引多种肤色、多种民族、多种背景的人才,通过持续的吐故纳新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吸引世界精英慕名而来。同时,通过产业转移、服务扩散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能级,也可以在给予派出者尊严及保障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优化人口结构,辐射城市影响力。

第二,推进产业的服务化、提升经济全球控制力。高端服务产业是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的主导,提供的服务以核心价值服务为主,开始转向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服务需求。上海要建成全国公认的龙头城市,必须充分利用上海位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两带一路”交汇处的有利地理区位,实现信息、资本及其载体精英人才的交汇互动,大幅提升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信息等领域对外服务能力,建成统领全国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服务平台。

第三,建立人才荟萃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上海精细、谦和的管理优势,遵循“国内—华人世界—全球”的轨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城市合作,对内整合区域(大上海地区及更广泛的直接腹地“两带一路”),对外联通世界,打通产业人才双向流通渠道,提高上海外籍居民比重,建成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荟萃之都,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

第四,引入国际组织,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对国际事务具有国际影响力是全球组织中心的必然要求。而国际组织的落户能吸引外资的大量流入,并为东道国及其相关城市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提升世界城市的形象,推动城市高端资源信息的整合和流动,有利于城市人文环境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推动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媒体、信息服务总部和中心落户上海;同时推动筹建新的国际组织部门,并力促其将总部落户上海,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发展基金、丝路基金、中非合作组织开发银行20国集团秘书处、国际碳汇交易中心、国际新能源开发研究中心等,争取落户上海。

第五,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市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趋突出,滨海区域土地资源闲置率高,开放强度低,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发展沿岸滨海经济不仅是上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上海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接以促进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长三角海洋问题协同治理、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海洋战略也成为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