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议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143

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培育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发改高技〔2016〕440号,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在五大重点产业领域和十大发展潜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方案》中提出的15个产业领域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进制造业,包括五大重点产业领域中的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和十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共9大产业(以下简称“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另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共6大产业(以下简称“长江经济带重点服务业”)。当前,将长江经济带15大重点产业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创新驱动、协同融合、绿色转型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创新驱动能力不够强

具有高度的活力和创新驱动力,是新时期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中,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机制还不完善,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存在一定障碍。

一是全方位创新发展体系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中低端产业比重过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多依赖进口。比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存在着核心技术不强、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中,合资公司的汽车研发中心基本都在国外,上汽等虽已将智能网联汽车等的发展作为重要转型方向,但由于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核心技术突破需持续跟进。同时,与产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服务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很好形成,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统筹度不够,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不够健全。

二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布局滞后。由于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方面存在着主体缺位、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较为滞后。《方案》确定的每一重点产业领域,在大跨度经济带中采取的都是分散式多点布局。比如,《方案》提出,要以上海、武汉、重庆、安徽、长株潭区域、成都、浙江、南昌等多地区为核心,完善整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从创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开放共享角度来看,这就需要围绕每一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多地区联动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但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聚焦某一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建设布局上较为滞后。

三是促进创新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等要素的融合发展,尤其是跨地区的融合、联动发展,还不够紧密和顺畅。流域内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尚未很好形成,地方政府利用不当补贴或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市场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信息资源在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互联共享尚不充分。

(二)融合发展程度不够高

一是重点产业发展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融合不够紧密。首先,重点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够。受制于认识不够、研发投入不足、相关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还不高、良性互动还不够,重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态势还需加快推进。比如,在节能环保产业,美国、德国、日本等节能环保先进国家,已经在将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化技术融入节能环保产业全过程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以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主要代表的长江经济带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其所生产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设备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尚缺乏突破性代表应用。其次,重点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不够。受既有政绩考核机制、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还缺乏良性互动,产城相融、互促共进的格局尚未很好形成。

二是上中下游地区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格局还未形成。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尚未形成以产业链为整体、上中下游互动协同的发展格局。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尚未完全打破,重点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良性互动格局尚未形成,长江经济带各重点产业整体发展和核心地区特色发展协同共进的局面尚未呈现。

三是重点产业融合世界走向全球的竞争力不够强。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总体上还不高。由于核心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人才匮乏、境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产品品牌国际认知度低、对国际标准的使用和编制重视不够等问题,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需大力提升;同时,由于在国内体制政策层面存在着融资政策不匹配、扶持政策不配套、贸易便利化措施有欠缺、部分国家间投资协定未细化落实等问题,导致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受到影响。

(三)绿色升级步伐不够快

一是绿色转型理念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的生产工艺不断升级,但其资源消耗量、环境污染量也明显增加,生产中绿色制造的理念和高效、节能的要求还未得到很好地体现。比如,随着新型显示产业生产线的不断升级,其耗电量、耗水量也大幅提高,而利用增材制造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新型制造模式尚未取得有效突破,完善的能源管理和节水管理体系也亟待建立。长江经济带重点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促进行业自身发展的绿色、低碳理念以及支持制造业加快低碳节能改造的服务理念仍需增强。比如,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船舶等运输工具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需要加快推进,船舶与港口的污染排放标准亟需加快制定,运输包装的标准化、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理念需进一步增强,对长江水系航运安全、生态环境等构成严重威胁的无证“黑码头”亟待整治。又如,在现代金融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等的发展中,通过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从供给侧生产端对节能行业和绿色行业提供服务支持的能力还需大力提升。

二是沿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平台亟需搭建。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尚未划定,与上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相匹配的差别化的环境准入制度尚未明确制定。当前,在事关沿江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尚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沿江地区环境质量的底限、资源利用的上限、生态功能的基线尚未明确,难以统筹制定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经济活动在沿江不同功能区的负面清单,难以严格各级政府的红线管控责任,难以推进长江岸线资源的集约有序利用。

三是沿江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须提速。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监管、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支撑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沿江各类园区集中治污效果不尽人意,环境风险隐患犹存,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加速构建。比如,目前长江经济带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个别园区的部分环节(如工业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内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才刚刚起步。

二、培育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和动态演进的高级阶段。长江经济带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绿色增长趋势,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升级要求和演进方向,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努力将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平、引领世界潮流的产业集群。

(一)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是提升创新源头驱动力。建议在长江经济带加快推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有效突破制约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武汉、四川(成德绵)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同时立足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布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事关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和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与成果转化等全创新链战略部署,显著提升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源头驱动力。科技部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专项中要积极扶持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的研究课题及产业化项目。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结合自身重点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特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研基地。鼓励企业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领域,株洲要依托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产值过千亿的良好基础,紧密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加大对中车株机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和国家级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完善对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的激励机制,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要鼓励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围绕轻量化、节能、磁悬浮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重庆则要依托轨道车辆产业“初具形态、单轨特色”的已有成效,积极支持轨道交通车辆企业创新开展跨座式单轨新型车辆的研发和生产,保持并扩大重庆在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制造技术方面的优势。

三是提升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建议坚持开放创新,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迈进。支持区域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长江经济带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双边及多边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性国际创新网络,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

(二)融合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显著提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建议紧跟工业4.0时代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高效定制化生产的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数据的自由流动加快解决定制化生产的成本、质量、效率等问题。指导编制互联网与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在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推进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形成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和高效定制化生产模式,大幅提升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等五大重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大幅缩小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促进区域互动融合。建议依托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结合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分散式多点布局的特征,在推动城市群实现重点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共进的同时,加快推进城市群之间形成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第一,构建城市群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工作机制,把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城市群重点产业规划、项目的落实进展。第二,健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重点产业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重点产业整体发展和各区域特色发展齐头并进。第三,加强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在区域互动融合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领域,上海的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航空航天等10大领域都处于“龙头”地位。同时,江苏在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浙江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材料等领域,合肥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也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应充分发挥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在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第四,提升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心城市重点产业的对外服务功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武汉、长株潭、成渝、昆明、贵阳等中心城市,一方面要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优势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要注重与长江下游地区重点产业加强分工与合作,通过特色发展、协同发展逐步提升重点产业在国际产业链环节上的中高端地位。第五,提升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机构的协调管理功能,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与长江水利、航运等事业协同共进。

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化。建议将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优势与国外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全球制造”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中不断巩固放大“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奠定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的引领地位。第一,支持鼓励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内大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第二,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努力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合作平台、信息交互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与全球优质客户深度对接。第三,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参与本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通过标准竞争增强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比如,为推动长江经济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构建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世界级产业标准体系,为企业的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安全运营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标准化依据。

(三)绿色发展引领提质增效

一是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建议抓紧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划定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限和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上中下游地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提出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出沿线不同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依法开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环评,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重点产业发展决策,走出一条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二是创新园区环境管理方式。建议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从规划环评、集中治污、环境监管等方面入手,创新园区环境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首先,推动开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环评,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制定空间开发规划的生态空间清单和限制开发区域的用途管制清单。其次,积极做好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与核查,制定产业开发规划的产业、工艺环境准入清单。第三,在沿江园区,通过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对园区企业污染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开展环境诊断、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三是紧跟全球绿色发展潮流。建议长江经济带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要走在世界绿色革命、绿色发展前沿。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要肩负起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任,积极推动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科技交流,积极实施国际环境绿色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