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源头改进西线工程建设绿色长江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469

南水北调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工程,包括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沿京航大运河北上向沿线和天津送水,已于2013年正式通水;中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北上向沿线和北京送水,已于2014年正式通水;西线从长江上游源头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穿越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送水。西线工程因地质生态环境恶劣,调水水源不可靠,民族宗教问题敏感,调水区域工作基础薄弱,争议十分激烈,2008年1月国务院第204次常务会议决定暂停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八年来,制约西线工程的关键问题更加严峻,同时,西线工程决策背景出现许多新变化,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调水思路。为了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四川学者《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部分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流域经济与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再次进行了数月调研,先后赴黄河上中下游省区、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部分城市考察,多次赴黄委会和三峡办请教,反复查阅资料,探讨争议观点,形成数十篇论文和调研报告,再次汇集出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增订版)》。本文将调研成果和数十位专家的主要意见汇报如下。

一、保护长江源头和青藏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他在同年3月两会期间青海组讲话叮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也是****对长江源头和长江流域的叮嘱,是指导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决策论证的核心原则。

西线工程位于长江源头,青藏高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与人们熟知的“三江源保护区”同属一个区域,是长江、黄河的生命线。这是一个跨源区调水工程,而不仅仅是跨流域调水,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

青藏高原的极端重要性,有专家形容为“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而是科学界的共识。青藏高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地区。著名地质学家刘宝珺院士和江新胜教授著文揭示: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发动机、东亚水循环的心脏、东亚地区的水塔,是我国乃至东亚的生态屏障。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今天应该是东亚的“撒哈拉大沙漠”,四川天府之国、东北和华北粮仓、江南鱼米之乡会为沙漠覆盖。如果全球温度不断上升,高原冰盖可能全部消融,发源于青藏高原的7条主要河流枯竭,东亚水塔坍塌,青藏高原周边的冰川融水依赖国家将遭受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中国将首当其冲。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东亚的母亲。尤其是,青藏高原15万年形成的平衡,如果被仅仅数十年的西线工程打破,人类将难以适应,灾难后果难以想象。

人类对这个发动机、心脏和水塔,不能有一丁点大意,西线工程不能行!

二、西线工程面临三大难题,调水工程不可行不能行不易行

西线工程规划区域地质条件脆弱,生态环境恶劣,调水水源不可靠,民族宗教问题敏感,调水区域工作基础薄弱,西线调水不可行不能行不易行。

(一)地质生态脆弱,西线工程不能行

西线工程位于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这是地球上最年轻的还在不断隆升且每年发生着几十毫米至几毫米旋转位移的高原,工程区地质和生态极端脆弱,地震、地质灾害频发。在如此脆弱、复杂的地区,建7座高坝、6座水库,穿越不同地质单元的数百公里长距离深埋隧道,不仅施工和维护条件差,而且施工及建成后地表水锐减,生态和地质退化,诸如冻土层退化甚至消失、植被退化甚至物种消失、气候恶化和河流干涸不断引致荒漠化等,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巨大灾难性后果。据四川地震专家分析,工程区是当前青藏高原最强烈的巨大地震最活跃的高发区,工程线路70%的地段都有遭受七八级地震破坏的危险,是多次历史大地震的可能复发危险区,而绝非稳定的“安全岛”,加之工程呈带状分布,比点状分布更加不可避让。近五年接连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2008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级地震(2013年)、鲁甸6.5级地震(2014年),是对西线工程最沉重的地震警示,刚刚发生的鲁甸地震再次警示“地震空区”是高危险区而绝非“安全岛”。青藏高原的极端重要性,有专家形容为“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而是科学界的共识。

(二)调水量无保障,西线工程不可行

设计单位最新提出的西线工程原一二期合并方案,一期调水增至80亿m3/a,占调水库址多年平均径流量119.23亿m3/a的67%,调水量从计算看似乎是有保障的,但该计算忽视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调水区是高寒区域,径流量年内各月差别很大,漫长的冬季无水可调。二是调水河流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由于环境退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西线取水位置及其来水途径的特殊性,未来二三十年若没有强大外部因素改善,这一变化成为趋势性而非周期性是大概率事件,长江科考专家杨勇连续数十年六次考察证明了相同结论。

(三)民族宗教敏感,西线工程不易行

西线工程位于藏民族集中聚居区,主要是四川藏区,民族和宗教问题极为敏感,叠加恶劣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极为困难,或将成为西线工程的最大困扰。西线工程将承受比一般区域更大的移民压力和损失,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难以评估的宗教和文化领域,容易引发心理抵触情绪,容易被分裂势力利用、煽动,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冲突的诱因,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团结。西线工程是一个极其不易实施甚至可能被分裂分子利用而引发重大事件的高风险工程。

三、西线工程决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有条件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西线调水不必行

(一)黄河泥沙锐减,西线调水必要性发生改变

西线调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冲沙,但近年来黄河泥沙呈明显减少趋势。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黄河干流沙量近年明显减少。1960-1964年进入黄河干流泥沙量年均20.95亿t,1964-1973年入黄沙量年均18.22亿t,1973-1986年这一数字减少为12.35亿t,1986-1999年进一步减少为11.13亿t,1999-2005年锐减为6.16亿t。虽然目前对这一现象究竟是趋势性还是周期性尚存争议,但多年治理努力,诸如上中游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山川秀美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小浪底工程冲沙等,多项工程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也是十分明显的。此外,还有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和东部迁移从而发挥大自然的修复能力等因素,黄河调水冲沙的压力大大减轻。如果黄河泥沙减少是趋势性的,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忧患的黄河面临的重大问题就得以解决,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成果。与此同时,高效输沙用水效率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60年代平均需要40m3水输1t沙,现在采取措施可力争实现4m3水输1t沙,还可进一步减少,冲沙需水量可大大节约,黄河调水冲沙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二)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通水,黄河可供水量大幅增加50%以上,西线调水必要性发生改变

南水北调包括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沿京航大运河北上向沿线和天津送水,已于2013年通水,规划调水远期目标100亿方以上。中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北上向沿线和北京送水,已于2015年通水,规划调水远期目标也在100亿以上。黄河全流域分水总量为370亿方,现在可望增加200亿方长江水,增加了50%以上,这是多么可喜的资源啊!东线和中线在规划论证方案中也都提出其功能包括“可替代部分引黄水量”。但东线通水后,由于黄河水价太低且水质优于长江水等原因,山东等不愿放弃黄河分水指标。现在的关键是加快水价改革,相同品质相同功能的水价相同。一些同志为了论证西线工程的必要性,还提出东线、中线、西线不可替代,这一点更是一个误区,黄河水62%产出兰州以上,黄河上游缺水的实质是1987年分水时由于当年经济落后,分水很少,缺的是分水指标。黄河治理也要改变观念,特别要明白,长江调水也有红线,长江水也在锐减,长江两岸许多区域也已陷入缺水困境。

(三)水权改革成效初现,化解黄河缺水困境有了新途径

2003年以来,水利部在黄河宁蒙河段试点,积极推进水权置换和水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宁蒙河段积极推进农业节水,鄂尔多斯等地通过试点,将节约的农业用水指标置换为工业用水,鄂尔多斯与巴彦淖尔进一步尝试从行政区域内的水权置换走向跨行政区水权置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水权转让中心。黄河流域在我国水权转换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发展前景非常好。2013年水权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河南成功实现了跨流域调水试点,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受益地平顶山市与缺水的新密市实现水权交易,实现双赢。这些水权交易实例说明,经济杠杆和水权交易对于节水具有重要作用。

(四)转变发展方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中国今天和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月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涉及的项目很多,当前最重要的是改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布局,保护长江源头。西线工程现在的设计方案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3500米海拔,将长江源头通天河(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之水,穿越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向西调往甘肃黄河河道,规划设计2001年的静态投资3040亿元,占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三项工程总投资的60%,无论从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工程影响、投资总量,都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大开发工程,与保护长江背道而驰的大开发工程,急需改进和优化。

四、创新调水思路,保护长江流域,实现绿色发展

2016年3月25日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列出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强化日常监测和问责。西线工程应坚守这一原则,创新调水思路,保护长江源头,建设绿色长江,实现绿色发展。

(一)调整八七分水方案

黄河62%的水产自兰州以上流域,黄河上游缺水的真实原因是没有用水指标。1987年黄河进行全流域水资源分配时,黄河源头和上游的青海、甘肃等省区经济不发达,水资源分配因此很少。27年来,这些省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大型能源基地建设以来,这些省区需水规模发生很大变化,迫切需要调整八七分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通水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条件。钱正英院士多年前就指出:长江水多不在源头,黄河缺水不在上游,黄河62%的水产在兰州,产在兰州、青海的水为什么不可以留在兰州、青海使用呢?可以充分就地利用,应该高水高用。

(二)发挥东线中线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通水,为解决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奠定了重要条件。黄河中下游和华北是黄河用水大户,要积极发挥东线和中线作用,用东线和中线的长江水将其原来使用的黄河水的相当一部分转换出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加快水价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使用长江水。此外,还应总结东线和中线的运行情况,深化认识,优化规划。南水北调这样一个跨流域的巨大工程,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争议也前所未有,许多后果甚至在工程实施前未曾预见。比如,中线调水现在面临的调水量问题、当地用水形势和生存状况的恶化,东线和中线受水区难以承受调水价因而弃用或少用调水,不愿或减少原来承诺分担的建设资金,三峡工程对下游甚至上海的负面影响等,都大大超过设计者的预想,甚至存在重大误判。因此,有必要在中线和东线运行一段时间从而尽可能更多地显露真实情况之后,再论证西线工程,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科学,减少误判和损失。

(三)加快水权制度改革

解决黄河流域缺水问题不仅需要工程手段,而且需要经济手段,发挥价格杠杆和水权交易的作用。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只规定了各省区总水量指标,未作分行业规定,从而为农业用水转换为工业和城镇用水提供了空间。以缺水的宁蒙河段为例,宁夏、内蒙古等工业和能源缺水大户在“八七分水”方案中所占比例并不低,宁夏占10.8%,内蒙古占15.8%,尤其是当年主要为农业用水,这恰恰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农业比重降低、农业用水减少从而工业用水增加留下巨大空间。还可试点调水区按市场价获得收入的补偿机制,促进公平发展和布局优化。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和水权交易获得同等收入,而不是一定要通过GDP才能获得发展,这对于全国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布局优化将产生重要作用。

(四)生态修复增水,建设健康黄河

黄河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让黄河成为一条健康的河流,有充足的自身水源补充。这个目标完全有条件、有潜力实现。一是保水。保护好黄河源头的重要水源地——扎陵湖、鄂陵湖,增加黄河入水;治理恢复黄河源头两大湿地若尔盖湿地和甘南湿地,增加黄河入水。据四川环境科学专家研究,若尔盖和甘南两大湿地的治理恢复仅需投资100亿元,便可增加黄河入水80亿m3,相当于西线一期的调水量。二是节水,特别是黄灌区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目前黄灌区水损耗高达百分之三四十。据中科院专家计算,如果采用防渗漏水泥管道,改漫灌为滴灌等系列节水措施,可节水约90亿m3/a。三是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和水保措施,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增强黄河“造血”功能,让黄河成为一条健康的黄河。

(五)研究小江调水,改进西线布局

黄河从长江上游调水的最佳取水位置,在众多方案中,三峡引水方案(又称“小江调水”),愈来愈引起各方重视。三峡引水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规避在长江源头取水和在青藏高原动土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目前设计的西线取水位置不是“跨流域调水”,而是“跨源区调水”,风险极大。二是调水量有保障。目前设计的西线取水点年平均径流量不足200亿m3,且气候同源,丰枯同期,无法互补,水源无保障;而三峡引水方案有充沛的水源保障,长江宜昌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4510亿m3之巨,三峡引水设计年调水135亿m3,仅占3%,还有洪水期的弃水可以利用。三是“高水高用”,规避长江上游水电基地损失。长江上游是我国大型水电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江河流域为代表的“三江”水电基地是我国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水能资源的主要富集区,装机规模分别位居十三大水电基地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位,与黄河能源基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面临极端严峻的雾霾治理形势下,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目前的西线调水方案位于3500m海拔,长江上游发电损失巨大,初步估算,西线一期将导致“三江”各梯级年发电量减少约442亿kWh,四川每年减少发电收入136亿元,电力税收减收26亿元。与之相比,三峡调水方案的取水位置下降到海拔150m,规避了长江上游水电的巨大损失。三峡水库引水对三峡电站的影响也大大低于源头引水方案。三峡引水工程将每年4-11月抽水,平均减少三峡电站发电量约18亿kWh,占三峡电站年总发电量的2%。不影响三峡电站保证出力和电站的正常运行。三峡调水的难题是取水点位置低于黄河,需要用电抽水,可以通过低谷期用电和弃水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也可通过其他地方的发电替代三峡发电损失,即“以电换水”。

(六)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设置长江调水红线

我国的调水思路在成绩与失误中不断进步。改革开放后,我们深刻反思违背自然规律遭致的重大惩罚,“人定胜天”的思路逐渐被“尊重自然”所替代,但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8年我们已经认识到砍伐原始森林带来的危害并大力推进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但其时启动的西线工程规划甚至最近新修改的西线工程方案,仍然带着浓厚的征服自然的理念,试图在极度脆弱、敏感的青藏高原动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治水理念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调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西线工程设计要转变观念,我们每个人、每个领域都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近几十年来,缺水的北方在不断调水的同时,人口不断膨胀,城镇超常扩张,产业大上快上,缺水矛盾不断加剧。事实说明,不转变发展方式,任何调水都不能解决缺水问题。长江调水也是有限度的,要设置长江调水红线。

综上所述,西线工程探讨要真正贯彻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摒弃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工程调水的治水思路,树立生态修复增水,制度改革节水,优化布局调水,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思路,保护长江源头,建设绿色长江,实现绿色发展。这是长江源头四川人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