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可以依托上海、武汉、重庆三个核心城市,打造“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一、“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的提出
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魏也华发表的《中美经济地理横轴的比较研究》系统介绍了美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1820年,美国东北海岸有4个主要港口(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在竞争欧美间的贸易市场。1825年以后,纽约很快超过其他港口城市,一跃成为全美最大都市,原因就在于它有芝加哥这一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巨大的腹地支撑。该文建议,可以借鉴美国由芝加哥(区域中心城市)和纽约(港口城市)双核结构而构建“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的发展经验,以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分析并构建长江开发开放的新思路——由“上海-武汉”这一双核结构构筑中国的“国家经济地理横轴”,这也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区域空间结构最主要的驱动轴。
世界一些大国也都具有双核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充分发挥作用,在其它因素相同下,其对区位的最基本要求是趋中性,即应当尽可能位于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新近出现的区域形态研究则从中心城市趋中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团聚状形态优于长条状形态;然而,由于区外交往的需要,中心城市的区位向区域边界方向推移,以至有不少区域中心城市位于区域边界上,而这样的空间结构并无法兼顾区外交往与区域带动,但双核结构却能够兼顾上述两方面的需要。因此,双核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趋中性与港口城市边缘性的有机结合,所以成为国土开发中的一种比较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正如陆玉麒2002年所撰《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中所指:“港口城市由于可以充分发挥水运的低成本优势而往往成为中转枢纽,并可以在此发展相应的临水型产业;港口城市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这方面,美国芝加哥-纽约构成的双核结构具有特别的代表性。”
学者们认为,“上海-武汉”与“纽约-芝加哥”的双核结构具有特别明显的可比性,历史上将武汉称之为“东方的芝加哥”至今仍有足够的现实意义。这里应该指出,从区位角度而言,相对于“纽约-芝加哥”偏居美国东北一隅,位居中国中间地带的“上海-武汉”双核,具有更为明显的区域效应,亦即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构造长江经济带“上海-武汉-重庆”的三核横轴布局
中国版的“国家经济地理横轴”可以扩展为“三核”:上海、武汉、重庆。国家相关文件已明确三者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流域性中心城市,而目前“三核”之间交通极为通畅便捷,为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就明确了长江流域的三大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2014年9月国家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这三大航运中心反复作了强调。有关领导要求上海港要深入中上游腹地,带动流域经济发展。此外,“三核”之间有沪渝高速沟通,还有高铁或动车连接,航空联系也十分密切。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布局,重中之重是建设好三个“三”:三大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三大航运中心。
首先,建设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早在2014年4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就指出:“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其次,建设三大中心城市——上海、武汉、重庆。这是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也是三大城市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在三大中心城市中,上海要当好全国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龙头,武汉要当好中部经济中心和“中部崛起”龙头,重庆要当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部大开发”龙头。推进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大中心城市的协商与交流,探索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功能和综合示范功能。
再次,建设三大航运中心——上海、武汉、重庆。航运中心是三大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早在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作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决策。后来国家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这三大航运中心反复作了强调。国家决定“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其出发点就是要发挥内河水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优势,而三大航运中心在长江水运中起着组织和枢纽作用。
三、依托“三核”打造长江城市群连绵带
经济带是以交通带为依托的。“三核”之间有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沟通,还有高铁或动车联接,航空联系也十分密切。世界几个超大城市群发展有个共同现象:随着相邻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其辐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都市圈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最后逐渐形成一体化趋势,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也会遵循这个规律:近期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二为一”,形成长江中下游大城市群;中远期联通上海、武汉、重庆三个核心,打造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沪汉渝之间的交通串连起沿线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若干城市群,使得“国家经济地理横轴”以城市群连绵带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皖江城市带划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连成一片,“长江中下游大城市群”事实上已经存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上游的成渝城市群之间,目前还是“断链”,国家尚未出台城市群连接规划。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到在这一区域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这与湖北省提的“三峡城市群范围”基本一致。过去三峡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认为不能建设城市群。但是,随着三峡大坝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网络逐步形成。特别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三峡城市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沪蓉、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郑渝铁路(筹建)、三峡机场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四通八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动脉支撑。沪蓉高速公路在江北从宜昌直通万州,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快速铁路在江南从宜昌经恩施、利川连通万州,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圈。三峡城市群中每个城市都建有机场,包括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区域性航空客货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城市群一旦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就形成一条城市群连绵带。
与美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双核”支撑不同,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由“三核”支撑,规模更大,动力更足更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可以预料,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经济地理横轴”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驱动轴,也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