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的战略思考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217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提出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协同创新为基本保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区域。

一、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的战略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可以为我国参与全球竞合提供新平台

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全球科技进步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全面提高长三角开放创新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加快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二)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探索,可以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

协调发展是我国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纵深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整合沪苏浙皖的创新和产业优势,有利于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为我国推动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

(三)长三角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在要求,可以为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长三角是我国一体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之间建立了高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合作成效明显。但是,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长三角科技一体化进程总体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目前主要是信息共享、技术转移、要素合作等方面,仍缺乏区域整体科技规划和资源整合,缺乏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对接延伸,更没有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近几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各种类型的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工程、试点项目等,但跨省级行政区科技合作模式探索仍是薄弱环节。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进一步打通上海与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合作通道,有利于长三角区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平台、丰富合作载体,为长三角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的短板与不足

当前,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严重、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区域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导致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创新要素难以融合;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瓶颈和短板。

(一)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设计不协同

沪苏浙皖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尚未形成战略共识是制约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但一些地方特别是企业尚未真正把创新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合力极为不利。

(二)上海作为创新龙头的引擎作用发挥不足

长三角协同创新离不开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但是,当前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龙头作用还不够突出。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上海迫切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增强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引领力。

(三)不同省市之间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长三角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了企业间基于产业链的垂直合作。据测算,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2014年三省一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809,其中浙江和江苏的产业同构现象最为严重,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888;从趋势来看,上海和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逐年降低,但其他省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基本上还处于上升态势,需要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展。

(四)企业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意愿偏低

长三角区域产学研主体之间的交流机制不够完备,缺少水平领域合作的基础,政府和市场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比较低,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企业负责人担心技术成果外泄,不敢合作。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程度更低,在调查的39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中,只有约两成的企业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意愿。

(五)区域创新中介服务功能缺失

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跨区域的联合风险投资还比较少,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是跨区域联合投资的三个核心区域;从长三角内部来看,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的联合投资强度较强,安徽与上海、浙江、江苏联合投资的强度则都非常微弱。在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房价上涨过快,生活成本过高,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人才特别是留住青年优秀人才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区域的战略对策

(一)聚焦重点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

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聚焦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点面结合,着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

1.聚焦海洋科技,建设西太平洋海洋科技中心。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不在陆地而在海洋。如果把中国海岸比成一张弓,长江就是一支箭,而长三角就是这支“箭”射向大洋的一个“箭头”。长三角能否成为在西太平洋地区和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将决定中国将来在国际海洋竞争中的地位。为此,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要抓住海洋科技发展的时代趋势,充分依托海洋科研和产业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加快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科技中心。

2.聚焦新能源,助推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长三角在新能源方面拥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和产业优势,江浙集聚了全球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先的大部分龙头企业,上海则拥有一大批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长三角要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联合攻关和协同发展,特别是上海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新能源研发中心。三省一市政府部门要联合加大投入,鼓励能源技术领域的大学和工业界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为整个区域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聚焦智慧城市,推进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众多方面,其核心是数据采集,需要传感器、数据传输、智慧分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支撑;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上海在传感器、大数据智能化方面优势突出,江浙则在物联网等方面具有优势,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要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重点方向,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群。

4.聚焦智能制造,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三角要加强智能制造领域的协同创新,突破装备制造、3D打印、机器人、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设备制造能力做出贡献,特别是上海要力争成为新兴传感器的发源地。

5.聚焦信息安全,加快推进长三角安全发展。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认知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信息化迅猛发展,这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联动,联合建设信息安全高地;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创新和改进信息安全防护方法手段,为区域安全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二)优化协同机制,培育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绩效水平,关键是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管理、服务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协同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

1.加强战略顶层设计。开放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创新模式,长三角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区域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全球创新型区域建设带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在顶层设计上完善战略框架,在定期举行三省一市政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编制合作规划,建立产学研联盟,避免产业布局雷同,减少在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复建设,通过制度优化推进协同创新。

2.设立联合创新基金。三省一市政府共同出资,吸引社会资本注入,联合设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基金,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跨省市合作提供资金资助;基金资助的重点要聚焦区域共同的科技和产业重点科研项目,联合开展区域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共同推动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

3.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解决高端人才的“住房难”问题。三省一市政府管理部门可以探索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建设一批住房,产权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给引进的科研人员居住。高校、研究机构应进一步改革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让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加大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力度,促进产学研跨区域紧密合作。

4.优化区域创新服务。长三角区域要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各类创新要素的网络化对接平台,要注重发挥各类科技社团组织、产业联盟、技术中介在创新要素对接方面的作用,促进形成区域创新服务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

(三)强化龙头带动,加快提升上海创新中心辐射力

上海要按照打造世界级创新型区域核心城市的要求,充分发挥在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优势,率先落实国家战略,更加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1.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当好长三角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国家战略使命,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重大创新改革举措为抓手,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要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全球卓越城市发展的新征程,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带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实现创新发展。

2.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当好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服务员。上海要从驱动整个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主动服务、积极作为,与苏、浙、皖三省深化合作,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务、城市合作、产业、食品安全等领域合作,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联防联控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逐步向长三角区域、全国、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服务中心”城市过渡,在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为长三角区域提供各类优质科技创新服务。

3.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创新,进一步当好长三角率先发展的引领者。上海要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为载体,在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市场化投入、人才引进、开放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引领长三角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科技创新服务融合、科技园区联动发展等方面形成长效制度安排,为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塑造新优势、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