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江八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其更大的潜力在于一体化发展后产生的合力。
一、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打造长三角新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沿江区域被确定为长三角新增长极的意义是以更高水平参与或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而融入经济国际化进程。该区域成为国家推动长三角经济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向北,将江苏南部经济发展的势头和要素向苏北扩散;向西,沿长江将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发展的势头和要素由东向西扩散和转移,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过去江苏的增长极即经济中心在苏南,现在经济中心将由苏南扩大到沿江两岸。经济中心向沿江两岸扩容的路径是产城融合——以产业发展和融合支撑新城市群的形成。具体地说,以“同城效应”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以“规划引导”使过去的外围变中心,以“供应链网络”塑造区域内的产业链,以“共享发展”放大人才匹配效应和知识的溢出效应。针对区域内存在的产业同构化问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整体格局内推动以“中心城市+专业化产业带”为特色的多中心化,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较其它区域一体化趋势更强,原因是上海的中心地位突出,但不排除在区域内呈现多中心集聚和空间重组趋势。从原理上分析,外围对中心的依赖性要素涉及市场、技术、交通、对外开放通道等。过去,长三角其它地区对上海的要素依赖造就了上海突出的中心地位,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变化,外围地区对上海这一中心的依赖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原因是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区域内形成新的技术创新中心,如南京的科教优势正使其转变为科技创新中心,开放的苏州正在成为高新技术的转化中心。再加上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在区域内多个地区形成立体式枢纽,区域内形成多个中心是非常自然的。在此条件下,上海的中心地位将更多表现在作为其它中心所不可替代的国际性城市所具有的对外开放的通道功能,因此长三角内各个中心仍然需要对接首位中心城市上海。
二、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大功能定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要求,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定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合作示范区;二是培育“长江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重塑金融地理,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
就建立沿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合作示范区来说,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空间上可以分开但应形成合作。以南京为代表,以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依托,有条件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以苏锡常为代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有条件成为我国产业创新中心。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科技与产业创新一体化,以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纽带建立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区。
就建设长江国际航运中心来说,一个区域进入对外开放的前沿,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特别重要。江苏长江岸线较长,随着长江下游疏浚上延南京工程的完成,5万吨级海轮可全天候直达南京,这样南京以下的各个港口都有条件成为海港。江苏沿江将有条件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江苏省乃至长江下游的物流中心。当下突出的问题是沿江港口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尤其是要打破港口资源的行政分割。
就重塑金融地理来说,关键是培育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苏沿江紧靠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不意味着南京不能建区域金融中心,而是要与上海进行差别化的功能分工与定位。金融中心类型包括交易中心、财富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等。基于沿江区域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强烈需求,南京金融中心可定位于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基于制度内的银行性金融机构国家布局的限制,南京金融中心可以突出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引进外资和境外金融机构为突破口,重视国际创投公司的引进,支持科技和产业创新。
三、在同城化基础上推进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
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是跨江不同城市的同城化。同城化是在不同空间同城规划基础上的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以及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标准的趋同。在战略上可以先推进各个大桥连接的跨江城市同城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同城市的同城化不是要成为同一个城市。同城化有三个要素: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在目前,其内容包括产业布局同城化、交通出行同城化、通勤就业同城化、人口居住同城化、公共服务水准同城化、环境保护同城化。其中轨道交通建设可以成为同城化的先行。
现实中跨江城市之间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同城市的同城化关键是解决制度和政策的对接。其中包括:区域内突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公共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的同城化;建设区域共同市场,营造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本、人力、科技、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市优化配置,降低区域商务成本;构建合理的税收转移机制和同城共享创新收益机制;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使高端创新人才在区域内尽其才。
区域一体化基本推动要素是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在同城化基础上实现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就要以制度合作解决区域内的协调问题,培育更大的规模经济;以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区域与先进市场的战略性连接,降低运输成本;以协调性干预措施促进区域内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要素流动和生活水平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