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详细勾画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此外,长三角的县域经济也是较为发达,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百强县榜单,长三角地区共有45个县上榜;其中,江苏省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稳居前四名。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经济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区域协调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并称为引领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前行的火车头。
一、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空间格局的问题与瓶颈
(一)县域产业发展地区不均衡
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人均GDP过2万美金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杭州、宁波7个。但是长三角空间规划大,三省一市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苏南苏北、皖南皖北、浙西浙东,区域内不平衡依然明显。根据2020年赛迪百强县报告,长三角城市群97个县中共有55个百强县,其中江苏22个,浙江33个。尽管安徽有2个百强县,但不属于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市97县。
(二)县域产业协作待加强,产业布局待优化
跨区产业协作尚待优化调整。上海地区不仅在服务性产业上优势明显,而且在信息软件业等高技术行业以及交通、旅游、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等产业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江苏则在资源型产业中优势非常明显,在电子设备制造、高端装备等方面也具有较强优势;浙江省在一般制造产业、数字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由于部分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分工度,比如电子信息类产业,在跨区产业协作方面仍有一定的距离。江浙沪三地对比来看,上海的资本密集度大大高于江苏、浙江、安徽,江、沪两地产业结构比较相似,而浙江、安徽的产业结构有较大不同,显示三地产业分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与浙江、江苏相比,安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县域高端装备特色小镇共有24个,其中浙江18个,江苏4个,安徽2个(见图1)。长三角城市群县域旅游和现代农业的特色小镇中,安徽有马鞍山市和县香泉小镇、池州市青阳县朱备禅修小镇两个旅游小镇和滁州市凤阳县小岗农创小镇、芜湖市南陵县大浦我家农场小镇两个现代农业小镇,数量仅次于浙江。在产业发展方面,安徽以生态旅游和历史经典产业为主,缺少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产业整体层次不高,与浙江、江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见图2)。
二、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空间格局优化的若干建议
(一)深化分工协作,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的近沪区域发展,为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成为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经济区。其他区域也要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形成若干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要带动一些经济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和城镇加快发展,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市,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地以多种形式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工厂化经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靠工业化来带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和农业生态功能,并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项目带动,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支柱产业,创出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培育若干个在本地区有较强带动力、乃至全省都有影响力的县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整体发展。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产业强镇。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市,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发展特色种养,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最适宜的地区培植最适宜的产业。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提升长三角县域整体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各地区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苏中的扬州、泰州及南通和浙江台州乡村性高集聚的县域,要因地制宜依托固有的乡村资源及生产等要素,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科学地选择产业发展重构模式,尤其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林果种植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乡村旅游业开发与发展,提升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减弱这一区域乡村性在空间上高集聚的分布态势;苏锡常杭及宁镇绍乡村性低集聚的县域,要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强化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乡镇产业结构要适时进行转型升级;另外,进一步加强乡村商业、服务业等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分类的重构策略能够更好地缩小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加速整个长三角地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四)推动经济向农村延伸,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以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念下,乡村一直处于从属和边缘地位,扮演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助攻手。相较于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发展,乡村区域的现代化水平仍比较落后,其功能和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要扭转这种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需要重新审视乡村的功能定位,重视乡村价值的发掘,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新业态的形式和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源动力。
长三角城市群乡村发展,要注重布局优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整合县域内资源和产业基础,重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产业链条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实现品牌强农。要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完善交通和物流网络,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作用助力农产品销售。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县市,要加快创新驱动,不断完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乡村地区设施装备的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更好的满足县域工业发展的需求。要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乡村地区更好的融入县域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五)注重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县域生态优势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和企业绿色化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能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训新兴绿色产业。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市,要注重统筹规划,制定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实现原有产业基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可根据自然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生态产业,即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产业、生态休闲养生产品制造业、生态休闲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类产业。有条件的县市可建立相应的休闲度假基地和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和谐统一。要充分发挥原有产业积淀的品牌优势,形成产业扩张能力,稳固和提高市场份额。
(林俊瑛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