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动态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124

一、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基础不断完善

(一)高品质文旅资源较为丰富

从文化资源来看,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地区共有文物业藏品数993.13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0.02%。从旅游资源看,省市旅游景区(点)资源丰富,共有5A级旅游景区54个,占全国的20.85%,共有4A级旅游景区668个,占全国的18.94%,总体品质较高。

(二)社会经济基础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沪浙苏三省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均GDP是157300、107624、12360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2、1.52、1.74倍;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3615、60182、51056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4、1.42、1.21倍;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3195、29876、22675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7、1.86、1.42倍。安徽省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交通运输条件不断完善

长三角是全国高速铁路(包括城际铁路)最为密集的区域,高铁网新进展也不断完善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基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目前,长三角地区高铁线路已有24条,运营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接下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沪苏浙皖“同城化”效应将不断扩大。2020年6月28日,商(丘)合(肥)杭(州)高铁全线贯通。这条快速通道不仅纵贯安徽南北,拉近了皖南皖北的时空距离,也使得豫皖浙实现高铁无缝对接,进一步加快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让长三角地区“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逐步变为现实。值得指出的是,在江浙沪大力发展高铁的同事,安徽也将进一步加大铁路建设投资力度,2020年全年力争完成投资400亿元,开通运营高速铁路255公里以上,开工建设新线76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19公里,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崭新的高速通道。

2018年,沪浙苏皖四省旅客运输量29.79亿人次,占全国旅客运输量的16.92%。其中,上海市旅客运输量1.64亿人次,同比增长6.2%;浙江省旅客运输量10.19亿人次,同比下降2.5%;江苏省旅客运输量12.03亿人次,同比下降5.1%;安徽省旅客运输量5.9亿人次,同比下降14.2%。江苏省旅客运输量最高,但增长率下降5.1%;上海市旅客运输量虽仅有1.64亿人次,但增速最快,达到6.2%。

(四)旅游教育资源储备丰厚

2018年,沪浙苏皖四省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共有25所,招生数达到9071人。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招生数量方面,上海市共有1所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招生数22人;浙江省共有7所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招生数7423人;江苏省共有13所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招生数1465人;安徽省共有4所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招生数161人。其中,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教育机构数量最多,招生数量也最多。

二、长三角区域文旅融合不断深化

(一)上海深化文旅融合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基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上海从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四方面深化文旅融合,主要举措包括:一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黄浦江游览提质升级加强水岸联动,推出“快线游”等新游线。在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的79个“休闲好去处”中,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充分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活”起来。深化“建筑可阅读”项目,让文物“活”起来,结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推出春夏两季共80条精品线路,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场馆充分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展“建筑可阅读”工程,为1237处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设置了二维码,通过阅读建筑了解百年上海。三是促进文化旅游的夜间消费。结合2019年出台的《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等。

(二)江苏聚焦重点领域打造诗意远方

江苏省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中重点聚焦几大领域:一是推动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繁荣发展、各门类艺术协调发展,多出精品力作,多出名家大师;二是丰富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推动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对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四是深入挖掘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推广,打响“水韵江苏”品牌。并力争做好对外交流,把江苏的精彩传向世界,把世界的精彩引进江苏;;五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更多文旅融合项目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江苏文旅产业的质量和能级;六是深化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龙头各类创建活动,推动旅游创建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江苏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标志性项目。同事,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市场管理、执法监督水平,确保实现增活力、提质量、保安全的目标。

(三)浙江通过文旅融合推进文化浙江建设

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浙江通过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解读“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全面推进“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建设;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文化形态入手,以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文献、艺术作品等为依据,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元素,抓住关键价值点,解码“文化基因”,为推进当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弘扬优秀文化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文化和旅游实际完成投资将超过1500亿元,“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施工一批、竣工一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公园)、生态海岸带、10大海岛公园、10大名山公园、之江文化中心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千万级核心景区谋划招商引资建设。2019年浙江省取得了良渚申遗成功等一批重大成果,按照“文旅融合、见形见物、三年见效、全国知名”的原则,并继续着力推进浙江100张文旅“金名片”培育工程。

(四)安徽加速文旅融合 助力中部崛起

安徽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注重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擦亮文化底色,守好生态红线,通过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拓展旅游亮点,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为中部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大力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将举办第十二届安徽省艺术节,开展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三大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实施“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安徽省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举办主题美术创作展览活动。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革命文物集中维修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推动非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非遗传习所等纳入旅游线路。三是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培育数字文化、创意文化等产业新业态;评选命名第七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的研发、孵化和展示功能,加强20家省级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建设,扩大旅游商品“五进”示范点覆盖面,提高电商销售平台销售量。

三、长三角乡村旅游进入品牌化阶段

(一)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

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向好,且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幅度提升。相较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农村所占比重较小。在2018年乡村人口数量调查中,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最少,为11.9%,浙江省、江苏省以及安徽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都超过总人口的30%,其中安徽省农村人口比重为45.31%。但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不高,城镇化普及度比较高,这便促进了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消费市场。

从2016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公布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名单,其中每年公布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区域累积116个,其中,江苏省累积数量最多为38个,安徽省美丽休闲乡村数量最少,为25个。纵向来看,2019年是长三角地区美丽休闲乡村数量增幅最大的一年,安徽省2019年同比数量增长为36%,长三角地区其余省市增幅均超过30%。由此可见,2019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幅度提升。

(二)乡村旅游载体建设提速

是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培育的政策扶持,2019年7月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被列入名单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共遴选出320个。2019年,长三角地区共有45处村落入选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占全国14.06%。其中,浙江省乡村旅游数量最多,有14个,江苏省有13个入选,安徽省有12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入选。上海市由于其本身乡村人口比重较低,只有9个地区入选。但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所入选的乡村旅游重点村落数量较多,这也说明长三角地区近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状态良好。

2019年7月份,国家文旅部和国家发改委同时发布了全国12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国家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的评选昭示着规范化、特色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建立、成效取得以及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长三角地区有15处乡村旅游目的地入选,占全国比重的12.3%,其中江苏省有6处入选,浙江省和安徽省有4处入选,上海市有1处入选。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虽都致力于完善乡村旅游住宿的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大力发展风情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浙江省则是同时致力于发展风情小镇和乡村旅游民宿,上海市则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民宿的规范化发展。

从2015年开始,浙江省便致力于推动文化特色类小镇和风情小镇的建设。2019年新增第三批特色小镇15个;2018年公布第一批旅游风情小镇14家,2019年公布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共28家。截至2019年,江苏省也以设立旅游风情小镇33家。

在乡村旅游民宿的建设上,截至2018年浙江省拥有民宿超1.6万家,总床位超15万张。同年浙江省启动编制《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民宿产业联合会,发布国内首部民宿蓝皮书;推进全国旅游民宿评定试点省建设,在国内率先认定全省首批122家精品民宿。上海市于8月份启动乡村民宿等级评定工作,共评选出了五星级乡村民宿8家,四星级乡村民宿11家,三星级乡村民宿11家。

(三)乡村旅游企业品质提升

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名单的中,长三角地区共有30个企业(园区)入选,其中上海市有13处入选,安徽省有17处入选。在星级评定中,上海市有6处五星级企业(园区),安徽省有5处五星级企业(园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标准的确立,为同类其他乡村旅游企业和园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标准,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业态更加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健康良好。

(四)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多样化

长三角地区由于本身乡村人口占比较少,其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多样化开发。自2015年开始,我国为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由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推荐工作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的路径。在前三批累计数量的排名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共有17处,其中浙江省、江苏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的数量较高,分别为7处和5处。这便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而开发模式和创新形式正在逐年增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进程上,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不断面向全世界。2017年,国家旅游局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公布了“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名单。在这10个全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中,长三角地区用3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入选。2019年随着国际化乡村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打造,基于其本身良好的经济市场和社会基础设施优势,长三角地区呈现了一定的优势和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四、长三角旅游业发展质量仍需提升

(一)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从旅游资源分布来看,上海市A级景区总数有113个,是长三角中最少的,浙江省的A级景区数量最多,为806个。从A级景区资源分级分类来看,上海市拥有3个5A级旅游景区,59个4A级旅游景区,51个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拥有17个5A级旅游景区,215个4A级旅游景区,435个3A级旅游景区,132个2A级旅游景区,7个1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拥有23个5A级旅游景区,200个4A级旅游景区,244个3A级旅游景区,163个2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拥有11个5A级旅游景区,194个4A级旅游景区,294个3A级旅游景区,112个2A级旅游景区,2个1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旅游景区最多,3A及以上景区548个,安徽省、江苏省次之,上海最少。

(二)旅游企业效益平稳

2018年,长三角地区旅行社个数共8648个,其中江苏省的旅行社个数有2835个,位列长三角第一,浙江省、上海市次之,安徽省的旅行社个数最少,仅1436个;长三角旅行社的从业人数共有82776人,其中从业人数最多的是上海市,为33315人,从业人数最少的是安徽省,仅11228人。长三角地区星级饭店的个数共1510个,其中浙江省最多,共有548个,上海市最少,仅203个;星级饭店的从业人数最多的是浙江省,有80410人,安徽省最少,仅31651人。

长三角地区星级饭店数量共有1510家,占全国星级饭店数(8962)的16.85%,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215.65亿元,占全国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原值(4926.8)的24.67%,说明长三角地区星级饭店的固定资产值较高。营业收入方面,上海市营收总额达20.06亿元,说明上海市的星级酒店创收能力强。长三角地区,平均出租率均超过60%,其中上海市达到67.05%,位居全国第一。

(三)旅游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人均绿地面积方面,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分别超过14平方米/人,上海市最低,仅有8.35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方面,浙江省达到61.15%,安徽省、江苏省次之,覆盖率分别为28.65%、25.56%,上海市森林覆盖率最低,仅有1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方面,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绿化覆盖率均超过40%,上海市低于40%,仅为39.6%。


(于秋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