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各地区也结合区域特点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安徽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四五”安徽要巩固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借鉴沪苏浙的经验,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升级。对标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安徽在接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
2017年以来,安徽相继出台了《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办理改善营商环境有关事项的通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升级版》等营商环境提升政策,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也为基层优化营商环境留足了探索和创新的行动空间。
2018年安徽在国家规定的8.5天基础上,将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在合肥、芜湖两市开展企业登记智能化审批改革试点,为各类企业提供标准统一、要求一致的全程无纸化、不见面、零成本、无干扰“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在淮北、蚌埠、阜阳、芜湖、铜陵等市开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目前,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为192项,继续保持全国最少。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安徽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进入第一方阵(位次分别为第5、第6、第5),处于较高水平。“皖事通办”已经成为全国“放管服”改革的典型标杆。创新实施的“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做法及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改革情况交流》专报也专文推介。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进一步创新开展“四送一服”与“三抓三包”(包地市稳全省、包企业稳发展、包项目稳投资,抓内需拓市场、抓金融活血脉、抓运转保民生)。结合专项行动,抽调258人组建16个工作组,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走访企业6.4万个,收办反映问题1.1万个,提振了企业信心,缓解了企业压力。这些创新性活动的持续实施,为打造“四最”(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各类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451319户,同比增长15.06%。
二、沪苏浙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及启示
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兄弟省市为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条例,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19年底,上海市颁布了升级版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营商环境优化上升到地方法规高度,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瞄准新加坡等营商环境评价领先的经济体,着力强化“一网通办”,提升上海在世行等国际重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的位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4.0版,打造接轨国际通行标准的营商环境新高地;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诉求作为切入点,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和“清廉浙江”;江苏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江苏方案”为抓手,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主线,针对“堵点”、“痛点”寻找突破点,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目标任务。
对标沪苏浙的做法及成效,安徽营商环境优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如,简政放权仍需持续深化,公平公正准入尚未有效落实;企业经营成本依然较高,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务服务还存在提升空间,“皖事通”便民服务还需提升;全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全程网办事项占比仍较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跨部门协同监管合力难以形成;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的研究和监管上稍显滞后,对于诸如区块链、5G等新兴产业在引导和监管政策上又落后于沪苏浙、北京、贵州等地区,等等。
三、推动安徽营商环境再升级再优化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对经济形势和“十四五”时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提出明确要求,展现新时代中国面对风险挑战毫不动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对解决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堵点、痛点等问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平稳建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安徽省来说,“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从多个维度再升级再优化营商环境。
1.强化法制保障
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瞄准新加坡等营商环境评价领先经济体经验,进一步梳理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成功做法,提炼优化上升到地方法规层面,以法制环境护航营商环境。
2.强化服务理念
要跳出营商环境谈营商环境,从企业实际经营中面对的市场到达便利度、要素获取难易度、人才生活事业发展平台建设程度等具体问题做起,建立政府“服务管家”制度,把服务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3.强化公平竞争
进一步优化制定新一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跟踪、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完善政策传导机制,让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纾困等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立各领域的专业分析模型和算法,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处理和挖掘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辅助。加快系统对接和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消减信息孤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充分运用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和数据共享等技术,打通业务系统,完善线上、线下技术、业务等服务规范,压缩办理环节,精简办事材料,减少跑动次数。
5.切实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金融科技推动产业、数据、信用融合发展,推动全方位金融体系创新转型变革,推进普惠金融,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9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的机遇和优势研究”(AHSKZD2019D01)阶段性成果)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李 颖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5月号(总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