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以流域治理为重点,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水体质量。近年来,上海以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为目标,创新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全面系统提升上海水治理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近年来,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进,“一江一河”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单单水的变化,就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上海“生态环境建设展现的新面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以流域治理为重点,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水体质量。近年来,上海以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为目标,创新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全面系统提升上海水治理能级。
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
打造“幸福河”是在维持河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障防洪安全,可持续提供优质水资源和生态产品服务功能,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让人民有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的河流。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是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新型治理模式。上海早已经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创新,并已成功打造了一批人水和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典范,成功探索了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模式,走出了上海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之路。根据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建设5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约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1%;到2035年,覆盖全市的151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部建成。
如果说过去几年,上海治水重在单河、单项功能治理、拔除污染水体的病根,那么未来几年,上海治水的重点是全面系统给水体做“术”后调养,即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统筹水系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生态修复、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治理三位一体,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水平,修复河湖生态,努力打造“河湖畅通、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河湖通畅”就是指“河湖联通、河水流通、河岸贯通”,让洪涝之水有出路,保障河湖安澜,让爱水之人能亲水,体现人水共生;“生态健康”就是指“河湖水质良好、生态水位可控、水土平衡稳定、生物丰富多样”,让河湖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状态;“清洁美丽”是感官指标,体现为“水清、岸洁、景美、怡人”;“人水和谐”是体现在“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的美好愿景,也是建设“幸福河”的题中之意。
“小流域”治理的上海特色
上海属于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水力坡度平缓,同时受潮汐影响水流往复回荡,很难严格划分出小流域的边界,为此上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充分依托河湖长制平台,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中心城区基本以一个区为一个“小流域”,郊区主要以一个街镇为一个“小流域”。每个“小流域”还下设若干治理单元。这种治水方式更能明确责任,进而开展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作为系统治水升级版,它有三个鲜明的上海特色。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和生态民生福祉。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建设,优化蓝绿生态空间,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服务五个新城建设,以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以提升水体流动性、感官透明度和宜居滨水空间为重点,全面提升河湖防汛、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合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示范村建设“由数量到质量、由盆景到风景”的转变。
二是推动治水理念和治水模式升级。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做好水网、绿网、路网、管网“四网统筹”,实现与乡村振兴、河湖长制、林长制“三个结合”。在具体实施中实现“三个转变”:治理目标从水环境改善转变为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方式从单条河段整治转变为集中连片治理,治理内容从以污染源治理为主转变为生态综合治理。
三是坚持河湖长制和属地主体责任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覆盖水务、建设、绿化市容、农业、生态环境、规划资源等多个部门,更加考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一方面,由河长办牵头协调,争取政策叠加、合力工作推进;另一方面,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河湖长制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压实属地主体责任。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生态惠民工程。上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水”为核心元素,体现了G5(Government、Group、Green、Garden、Gold)理念,即政府主导,打好“水清”底色;协同合作,上好“水美”颜色;生态优先,创新“水亮”原色;景观优美,凸显“水韵”特色;生活富裕,彰显“水利”本色。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就在老百姓的宅前屋后,带给人们的获得感看得见,幸福感最强烈。比如,上海唯一一个“长在公园里的村庄”莲湖村,依托郊野公园生态底版,打造出了“莲湖水韵、归园田居”的秀丽村庄,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比如,上海市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的水库村,按照“水+园”“水+岛”“水+田”的主题,着力打造“溪渠田园”、“滩漾百岛”、“荷塘聚落”景观,彰显“水在村中、村在园中、人在画中”的水乡特色韵味。又如,日前连续斩获两项国际设计大奖的上海青浦环城水系公园,早已成为兼顾生态水景、休闲旅游、健身运动、历史文化的水城“金腰带”。
“点亮城市最温暖的亮色”。上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使水变得更清、岸变得更绿、城市变得更安全低碳,努力实现“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的鲜明标识。”未来期待通过规划引领,高标准推动;坚持生态优先与水土保持、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