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直奔无人区,势要超越北上广深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3-04-21浏览次数:54

苏州的GDP再次让一众兄弟城市们“望尘莫及”。

1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现场,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给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

这什么概念?

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占江苏全省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实际使用占江苏全省1/4左右(24.3 %)。可以说,苏州“苏大强”的称号当之无愧。

而事实上,苏州的经济不仅“强”,也很“韧”。

在“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发布了一个“中国制造——苏州样本”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提出:

苏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强市,历经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再到“内外联动、共生共赢”,其发展历程可以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的浓缩版。苏州工业体系完备的优势,也由此带来了黏性、吸附力、韧性和弹性。

疫情突发且胶着反复的三年时间里,苏州GDP分别实现1.93万亿、2.27万亿、2.4万亿;以苏州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创平台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73亿美元,增长35 %,4家国家级经开区跻身全国30强,苏州工业园区直取“国家经开区考核”七连冠。

不过,作为苏南模式的“尖子生”,苏州走出的每一步都会被置于聚光灯之下,不断地“被对标”“被赶超”中,苏州也已经提前嗅到了来自未来的压力。

往东看,上海临港新片区提出2023年GDP、规上工业总产值均要达到20 %的增长;往南看,深圳去年GDP预超3.2万亿,今年又明确两个1万亿目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超万亿);往北看,南通则提出GDP增长5.5 %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以上。

一直以来,苏州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如今的苏州再次走进“无人区”,在一条没有参照物、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复制的道路上,未雨绸缪。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苏大强到底强在哪里?”

在苏州,有这样一条路,坊间曾流传:如果这条路堵车,长三角的IT企业可能会跳脚!

西起227省道、东至星龙街,一条仅长14公里的路,连接起了一连排的世界名企:博世、艾默生、安德鲁、友达光电……

这条路就是传闻中的苏虹路,而苏虹路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000家外资企业。先进制造企业云集,这也是“苏州堵车,全球缺货”最早的由来。

苏州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之都”“世界工厂”。

自1996年欧莱雅在苏州工业园区建厂为开端,此后三星、西门子、强生、葛兰素史克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苏州建厂投资。

苏州工业园区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之后,一批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也纷纷建立。这些产业园区凭借好的政策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吸引到众多企业前来苏州建厂。

到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榜单中,苏州有七家产业园区上榜。

今日苏州的背后,离不开外资投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此建立,逐渐建立起基础雄厚的制造业体系。

目前,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505个工业小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这意味着,苏州既能生产车辆、笔记本电脑、数控机床这样的大块头、高科技产品,也能生产羽绒服、螺丝钉这样的小体格、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

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33万亿元,年均增长4.8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轻工、化工六大行业中,规模超万亿的有2个,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保持领先。

聚焦来看,目前苏州拥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26家企业上榜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恒力位居榜单首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产品)398家,均居全省第一。

在制造业备受追捧的今天,苏州风头很劲,绝对是站在了风口上。

苏州不大,但为何很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用0.09 %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4 %的税收和7.7 %的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600倍。外界将苏州模式的成功归因于对接上海的区位优势,但实际上,更深层次来说,其实是苏州这座文化古城对于亲商理念的拥抱和吸纳。

1992年初,邓公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到要借鉴新加坡经验;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并表达了新中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的意向。

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苏州合作建立工业园区。

新加坡是国际贸易港,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它不仅帮助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后来运用在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帮助苏州酝酿未来的发展。

在财经无忌看来, 园区新加坡裕廊模式的复制,在理念上为苏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形成了“滚雪球”效应,让苏州从强变得更强。 也正是在这种政府崇尚“店小二”精神的背景下,苏州实现了对其他城市的超越。

这其中又包含了最重要的三点:

首先,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

有人说,苏州是一座懂得用人的城市,不限于内,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还有一个小故事。2005年,苏州本地创投机构中新创投(现元禾控股前身)接到苏州工业园区领导安排的一项任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分管投资业务的费建江与分管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BioBAY”的刘毓文,数次到国外招商。

一年后,费建江和刘毓文等一行人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旁万豪酒店的大堂咖啡厅,见到了在一家制药公司做首席研究员的徐霆。当刘毓文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完“BioBAY”的规划后,对面的徐霆一脸惊讶——没想到“政府招商人员”这么专业。这次畅聊打动了徐霆,促使他日后来到苏州,创办康宁杰瑞。

还有为了办会聚人气,苏州建立了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并吸引来一个个海内外“背包客”——据说当时发明了全球首个抗肿瘤病毒类创新药物“安柯瑞”的遗传学博士俞德超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以外,还有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院、首个纳米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一个又一个“首个”,也在不断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吸引力。

其次,对投资和产业资本的引领。

包括元禾控股、国发创投、毅达资本、苏州产投集团、苏州科创投、苏州天使母基金、苏州基金等一批以政府为导向的国有投资机构发挥了有效力量,促成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汇聚苏州,上演了“苏州现象”。

国内某知名创投机构合伙人曾表示:现在市场上众多数得上名号的投资机构,除了布局北上广深以外,基本都在苏州有办公室。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苏州A股上市公司总量达188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五名。不断上市的企业、火热的投融资市场,让苏州有了可与北京、上海等超级城市较量的实力。

最后是,高度的产业化集群优势。

就拿追觅科技来说,以做高速数字马达起家。常用于家电(冰箱、吸尘器等)、汽车等领域。

过去,国外巨头可以做到10万转/分钟的高速马达,而国产马达只能达到3~5万转/分钟。

经过近3年努力,追觅科技把高速马达做到了15万转/分钟。但到15万转/分钟,国外的供应链无法满足追觅要求。

这时,追觅科技看到了苏州这片土地。2018年,追觅科技在苏州打造完第一条供应链时,从核心零部件到组装等一整套的需求,没出苏州市就完成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智加科技的首席科学家崔迪潇曾表示,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如果有相关问题,在群里呼一声,5分钟之内,对方的工程师必定出现在他办公室。

始终重视人才,专注产业资本引领,自带产业集群效应,这也解释了为何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苏州“赢麻了”。

进入无人区,苏州要让“对标者”遥不可及

自费创办开发区,不占政策之先,却引领改革风气之先;因陋就简兴办乡镇企业,主动投身中新合作,一炮打响;28天时间完成4.1平方公里围网,办成全国首家内河港型保税区。

别人没干过的事情,先干起来;别人先做的事情,学得更快、干得更好;看上去不具备条件的事,创造条件也要干。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苏州的发展已经足够令人瞩目。

但这样就够了吗?

1月30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全省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省13个设区市GDP全部迈过4000亿元人民币门槛,且均保持2 %及以上增长。江苏全省GDP迈上12万亿大关,实现122876亿元。

从数据来看,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坐稳“万亿俱乐部”。其中,苏州以23958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稳坐全省第一的位次。但从增速上来看,省内GDP超万亿的设区市中,苏州同比增长了2.0 %,增速并不明显。

这也让苏州的决策者不敢陶醉过去的辉煌,一直保持忧患意识,不断押注未来的硬科技。

鲜为人知的是,苏州的硬科技是从生物医药产业开始的。

当年苏州和新加坡合作,大量外资企业涌入,美国的强生,英国的葛兰素史克,日本的住友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进驻苏州。从这些药企身上,苏州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

从2006年开始,伴随着苏州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不断落地,苏州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起跑,随之脚步便再也没有停歇。

当初选择发展医药产业,是因为苏州的领导看到了加工制造业的弊端,它基本上是做配套,没有核心技术。而过高的外资依赖度,过低的附加值,一旦风暴来临,苏州的产业将独木难支。

但生物医药不同于制造业,生物医药领域有着著名的双十定律,即做出一款新药,至少要花十年,耗费十亿美金,并且成功率低,不足10 %。

2021年,苏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体量位居全国城市之首;全市生物医药商业化产能,占了全国份额的近40 %。

现在看来,苏州把宝押在生物医药上,这条道路虽然道阻且长,但16年的精耕细作,已然验证了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体现硬科技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苏州要将自己打造成自动驾驶企业的“诞生地与梦工厂”。

为了谋求下一步产业方向,近年来,从吉林长春引进一汽解放的挚途科技(一汽解放发起成立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到苏州智能网联汽车科创园、智驾运维港,相继投入使用,再到吉咖智能、曹操出行、中智行等几十家国内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纷纷布局……苏州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浪潮,滚滚向前。

在苏州相城区的一个集中区域内,每天都有近百辆自动驾驶车辆载着小小的雷达,行驶穿梭在街头,站在那里,宛如科幻世界。

实际上,苏州高铁新城聚集了100多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终端与芯片、软件与算法、汽车执行与控制系统、环境感知、出行与服务、通信与网络、高精地图与定位等等,共计30多个细分领域发力。

站在现在看未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冲刺自动驾驶第一城,苏州再一次来到了时代的窗口。

而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也将助其在城市竞争中,一如既往的保持最大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剩余和积累,完成产业结构的跨越式转型和升级。

放眼全国,其他城市要追赶苏州,距离正变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