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较优势招引“潜力股”;立足传统产业“打深井”;用政策环境留住“归乡雁”……浙江山区县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轨迹
➤“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工艺提升比的就是谁更细心谁更专注。”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制造在县城,但研发力量必须要在大城市有所布局,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发展瓶颈
浙江民营企业在“不起眼”处抢市场、练绝技,成就了目前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跑全国的地位。
工信部去年8月公布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浙江省以603家继续排名第一,占比接近14 %。细究浙江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版图,除了区位、人才、资本等优势明显的区域,一度被认为省内欠发达的山区26县(市),近年来也实现了专精特新企业全覆盖。
浙江省经信厅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4月,浙江山区26县,县县都有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包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300余家。
受资源禀赋、要素配套、区位条件、功能定位等限制,传统意义上,山区县发展制造业存在天然阻碍,培育专精特新这类优质企业尤其不易。梳理浙江这26个山区县的路径,可以给其他类似地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参考。
承接转移育良种
产业基础薄弱,是山区县的通病。以浙江为例,截至2021年底,面积占比全省45 %的山区26县,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7.6 %。
这也意味着,要完全通过内部挖潜培育出专精特新企业,对山区县而言难度不小。因此,借助外力不失为一条捷径。
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杨轶清表示,浙江山区26县在资源要素总量、占比,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没有绝对优势,但相对于工业基础发达地区,这里相对富余的存量和发展空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后发优势,针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同时在土地、用工、生活等方面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构成了山区县的相对优势和对优质企业的现实吸引力。
——政策层面对山区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得益于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自身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加之部分大城市辐射带动效应逐渐超越虹吸效应,使得原本相对偏远的山区县得以获得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期。”浙江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利用山海协作等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引导发达地区与山区26县协同培育;针对山区县中小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用工等方面的短板,稳定实施惠企专项政策。
——技术进步让山区县发展制造业的劣势逐步缓解。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刘兵认为,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等背景下,以梯度转移为代表的传统发展规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配套对距离等传统因素的依赖程度降低,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容易将分散的“点”聚链成网。
这也意味着,山区县在接受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方面的区位“劣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专精特新企业有不少特点和山区县相契合。
从产业特点看,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含量较高、亩均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山区县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的特点相契合。
从企业规模看,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企业规模相对有限,核心技术团队往往只有几个人。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不需要大规模用工,和山区县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特点相契合。
从发展成本看,专精特新企业囿于规模,对企业运行成本更为敏感,这和山区县要素成本较低的特点相契合。
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武义县毗邻有着中国“五金之都”之称的永康市。多年来,永康已有1000余家企业转移至武义,并逐渐在武义、缙云等地形成了以永康为产业中心的五金产业带。这其中,不少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浙江金澳兰机床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高速精密压力机的民营企业,2007年落户武义。公司董事长吕时广说,机床行业对土地、资金等要素需求较大。“选址山区县属于一拍即合:一方面看中武义政策配套好、资源要素有存量、企业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临近五金加工发达的永康,让企业和供应商、客户更近,有利我们抢占市场。”
产业转移让企业获得了发展空间,也让山区县收获了专精特新的好苗子。目前金澳兰已经能够生产25吨到2500吨级别的各类高速精密压力机,部分产品冲压频率能够达到传统机型的3倍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入选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持续升级打深井
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中的“先进代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进步。
在浙江兴昌轴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一颗颗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球在产线上滚动。
如同这些不起眼的钢球“隐匿”于轴承中,成为工业设备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一样,这家年产80亿颗钢球的企业,同样隐藏于浙江山区小城丽水市云和县。
“地处山区,让我们从创业之初就明白和一些大企业比规模压成本,肯定没有胜算,所以必须要专注主业打深井,练就独门绝技。”公司总经理谢伍富说,创业30余年,企业一直专注在“山坳坳”里做钢球。如今,兴昌轴承已在高转速、高载荷、低噪音等细分钢球领域内,确立了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
持续深耕细分领域离不开企业家的定力决心。多位受访企业家都表示,把企业做成“专精特新”,必须要下“笨功夫”,坐“冷板凳”。
吕时广是永康人,早年从事五金制品加工已赚到“第一桶金”,原本有许多其他投资机会,但他选择“二次创业”。
“当时企业做的都是以量取胜的产品,从生产到定价都没有自主权。”吕时广说,“我们下定决心,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心无旁骛做研发。”
浙江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耐磨铸钢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创业至今,既当老板也是老师傅,60岁以前每天巡厂……创始人朱申明进入这一“小众领域”一干就是30年。
在朱申明看来,专精特新就是要求企业主肯钻研,有把事情做透做好的决心。“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工艺提升比的就是谁更细心谁更专注。”
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多时候即便有打深井的意愿,仅靠企业自身力量也很难成功。因此,很多时候还需要有形之手的助力。
云和县经信局局长蓝雪飞说,在云和,木制玩具、轴承钢球等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引导参与产学研攻关项目、实施技改奖补、优化信贷融资环境等方式,才能避免企业长期处于中低端或陷入“规模陷阱”,推动向专精特新方向“长高长壮”。
在浙江,许多县(市)都有“块状经济”传统,有力支撑了各地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小、散、弱”等弊端。
近年来,浙江以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生态为重点,加快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地方的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浙江省永嘉县泵阀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约25 %。当地从“集聚”向“集群”转变上下功夫,比如推行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机制;搭建“泵阀(工业阀)产业大脑”,企业接入后,可以实现“链上协同”着重解决与下游产业用户的供需匹配和业务协同,让传统产业持续保持竞争力。
永嘉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产业大脑”上下游企业协同性更强,针对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共同研发。这一过程一方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同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数据显示,永嘉县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浙江山区26县第一位,1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7家是泵阀领域相关企业。
优化环境破掣肘
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山区县在资本、人才等要素配套上有局限性,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更要根据实际找准赛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区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常遇到两方面掣肘:
一是资金。企业迈向专精特新,不可避免要承担试错成本,尤其是核心领域的“关键几步”常常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在这些时刻,政策助力、帮扶的速度和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吕时广说,受行业设备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影响,2017年前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紧张,这让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生产难以持续。
“当时武义县设立政府产业基金,前期对企业投资4000万元,这笔资金及时到位让公司缓了一口气,后续生产经营得以继续,产能和销售量也逐渐提升。”吕时广说,作为财政并不宽裕的山区县,能有这样力度的投入,让企业在研发创新和开拓市场阶段能坚持下来。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山区26县均已出台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对企业在培育、申报等各个阶段给予不同额度补助。与此同时,在2022年特殊形势下,浙江省年初就制定方案,专门给予专精特新企业2亿元帮扶资金。
二是人才。伺服电机被誉为机器人的心脏,属于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但在浙江小城龙游县,却隐藏着一家行业领军企业禾川科技。
公司董事长王项彬是龙游本地人,在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外企打拼多年后,决定回乡创业,进入伺服电机行业。自主研发核心部件编码器、布局工业芯片、突破嵌入式软件……2011年创业以来,每年10 %到15 %的研发费用投入,带来的是60 %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7亿元。
王项彬表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制造在县城,但研发力量必须要在大城市有所布局,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发展瓶颈。
近年来浙江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度较高的山区县,均已开始探索由政府主导设立“科创飞地”等载体,将部分企业研发根系向中心城市延伸。三门县经信局局长徐伟介绍,三门目前已在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成立研发飞地,力求打破县域的空间局限,主动推进县域制造业触角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延伸,汲取先进生产要素养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激发企业主专注实业内生动力,不少山区县还注重做优“小环境”。蓝雪飞说,营商环境是全方位的,除了政策、法治、公共服务等宏观要素,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措也能激发企业主的动力。
“我们县有许多以企业命名的道路,比如兴昌路、星云街等等。不少企业一直以此为荣誉和责任,现在都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蓝雪飞说。
在武义县创业近30载,朱申明带领团队在耐磨铸钢件领域“深耕细作”,如今已成为全国细分行业的前三名。
朱申明说,企业现在的规模在大城市,不一定能得到这么集中的重视度。“但是在山区县,可以确保应享尽享,稳定持续的小环境更契合我们这样企业长高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