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元宇宙产业基地落户上海嘉定、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户江苏无锡、安徽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获批……岁末年初,长三角多地未来产业重大项目陆续有了新动作。
这并非“一时兴起”,去年,上海市出台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浙江省发布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多地纷纷出台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文件,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动作频出
1月3日,上海嘉元信创虚拟现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落户安亭镇绿地经济城,计划打造汽车元宇宙产业基地,远期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江苏无锡提出打造国内元宇宙生态产业示范区,并发布“华莱坞元宇宙世界”项目,将依托数字影视IP进行内容开发,打开“元宇宙+数字影视”创新应用、打造示范场景新局面;国内首个元宇宙智算中心在浙江青田开建,建成后每秒算力性能将超过10亿亿次,打造涵盖元宇宙协同创建、高精仿真、实时渲染、智能交互全流程的元宇宙数字资产创建平台……
汽车元宇宙产业基地(效果图)
“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新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城市布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杨洋表示,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人和人之间,情感跟精神的距离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发生巨变,这将深刻地影响传统产业的变革。
同样将给传统产业带来变化的还有量子科技领域。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一个以算力为关键生产力的时代已经来临。据业内测算,算力产业每投入1元,将带动经济产出3-4元;算力规模每增长1 %,能撬动数字经济增长0.4 %、GDP增长0.2 %。可以说,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1月1日举行的滨湖创新大会上,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揭牌,该智算中心的计算系统由上海图灵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研制,拟计划搭建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并依托超算中心技术力量,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优化未来产业布局。
该量子智算中心的建立,不仅将带来算力的大幅提升和经济的显著增长,同时有望在药物发现、电池设计、自动驾驶、干线物流优化、安防和加密,以及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南京高标准打造5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启动建设……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城市已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
新格局构建
不难看出,“未来产业”已然成为高频词。但未来产业究竟是什么?
所谓未来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尽管这些产业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等。各地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有利于抢占先机,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竞争新优势。
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看来,当前世界各国对未来产业格外重视,一是因为当前全球经贸竞争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使各国对未来竞争力高度关注,二是全球面临着如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共性问题,三是当前新技术革命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特征,形成了指数级迭代,“未来”呼啸而来。
不过未来产业并非空中阁楼,而是要建立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现阶段,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时,纷纷从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出发,加以培养和孵化。
上海根据浦东、宝山、闵行、金山、奉贤等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分别制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目标;江苏已有多地对元宇宙发展与创新路径进行探索,加紧布局元宇宙产业赛道;浙江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出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目标任务;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聚焦安徽省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重点关注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各地深厚的产业基础,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立足点,有利于开辟各具竞争优势的发展赛道。
此外,自2020年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来,瞄准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深入实践,共享服务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容,溢出效应正在不断增强。
新规划发布
去年10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争取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11月,上海提出要抢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聚焦打造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产业集群。
今年1月3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2023年首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推选出涵盖工业智能、医疗健康等7种应用场景的44家标杆企业,向全社会推广智能机器人应用范例。
去年11月,《南京市加快培育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 %左右。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1月4日,江苏南京出台《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形成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模式”,制定5个目标、8项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范式。
安徽合肥2023年地方两会明确,新的一年,合肥将实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三年行动,提升能源、人工智能等六大研究院运行效能,开工建设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全力打造未来科学城。同时,合肥还将建成未来网络合肥分中心,加快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谋划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或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表示,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目前发起的长三角联合攻关,为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了巨大支撑。未来,进一步深度协同三省一市优势战略科技力量,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攻关需求和牵头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是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