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拼经济观察:领头羊,何以破局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3-05-09浏览次数:126

癸卯正月,虽是春寒料峭,万物已然复苏,长三角这片热土格外热闹。2022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全力拼经济!一个“拼”字,不仅是抢占发展先机,更是考验破局能力。

拼经济,拼什么?怎么拼?经济学有个“羊群效应”,当一只羊跑到一个地方吃草后,就会有一群羊尾随其后。越是紧要关头,越是考验领头羊。这种“从众心理”,在区域竞争中颇为常见,就看“头羊”能否带好路。

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作为中国经济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长三角各地开年即冲刺,以“向我看齐”的姿态,以“独树一帜”的打法,展现了强劲活跃增长极的破局之道。

在全国拼经济热潮下,长三角为何如此重要?又如何在险象迭生的全球蓝海中拼出一席之地?近日,潮新闻记者探访长三角寻找答案。

“你不带头,谁带头”

2月15日,2023年春运最后一天,上海虹桥站依然来往人流不断。购票点、扶梯口、安检处等目之所及处,都是扑面而来的招商信息——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肥西三大战新产业集群·邀您相‘链’”“张家港欢迎您”……显而易见,各地把这里当作最好的广告展位,率先拼起来了。

什么样的长三角,映射什么样的中国。

新年伊始,长三角起步就以冲刺的劲头,吹响了“全力拼经济”的号角,从“新春第一会”到“一号文件”,从“出海抢单”到“跨域抢人”,沪苏浙皖奋勇争先放出“大招”,吸引了全国关注,掀起了一波“抄作业”热潮。

长三角,为何要带头拼经济?

看经济实力,长三角GDP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进出口总值占全国三分之一,41个城市全部越过“千亿线”,块头越来越壮;

看地理空间,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既有江浙两块“腹肌”,又有安徽“腹地”,还可沿长江经济带辐射11个省市,发展最具空间;

看发展定位,长三角将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联通国内大市场和融入国际大舞台中,使命无可替代;

……

凡此种种,长三角成为领头羊的身份呼之欲出。

“中国经济亟需破局之际,你不带头,谁带头。”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斯彬认为,在拼经济竞赛中,长三角要责无旁贷扮演起冲锋陷阵的角色,理应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如果说,各种光环是长三角“不得不拼”的理由,那么其内部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则是长三角“非拼不可”的动力。

从短期看,长三角还没有到躺平和躺赢的时刻。

去年疫情对长三角冲击严重,虽然后续全力抓紧恢复,但依然出现了“失速”,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2022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甚至跑输全国,这是多年来头一遭。

在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看来,“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频发,这更凸显区域政府提高战略预见性和洞察力、明智预判并应对各类挑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长期看,长三角在全球竞争中还缺乏“话语权”。

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目前,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国内“风光无限”,但与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及欧洲西北部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比如人均GDP,长三角人均GDP(2022年约为1.88万美元),跟美国(2022年约为7.65万美元)比,差距甚远。再如创新,以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城市群基本在前三位,长三角处于垫底位置。

这些摆在眼前的短板,都时刻提醒着长三角,得拼!

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有一本新书《韧性时代》。他预测,效率至上的时代已经终结,新世界需要的是韧性。所谓韧性,就是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的能力。长三角拼经济,就是锻长板补短板,淬炼的就是韧性。

“天亮了,吼一嗓子”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随着疫情退潮,我们走到了逾越的关口。

在这个关口,怎么拼?我们既要弄明白“为什么要拼”,更要找到“怎么拼”的突破口。透过长三角各地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举措,来研究下他们在拼什么?背后逻辑又是什么?

拼经济,拼的是精气神。

去年12月,疫情防控甫一优化调整,浙江、江苏等地的招商团队,就如弦上的箭飞出去“抢订单”,该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长三角的快与拼,让话题热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让其他省市不得不紧跟步伐快跑。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高质量发展、开工实干、营商环境、八八战略……各地关键词不一,但在拼经济上却是“神同步”。

如上海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江苏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紧盯重特大项目,浙江省提出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等三大工程,安徽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科技创新、产业协同、能源互济……走进上海徐汇区武康路忙碌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长三角在拼经济上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快推进、快落实,推动这些重点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谋发展,时间和机遇从来不会等人,每一个干事创业者,必须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拼经济靠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

拼经济,拼的是实干技巧。

开年即开工。春节之后,长三角吹响了重大项目建设“冲锋号”,抓有效投资是最直观的增量。

在安徽滁州,98个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895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在江苏南通,计划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99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占比约61 %;在浙江宁波,抓项目、抓投资当仁不让排在首位,10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2201亿元……

今年1月29日,宁波市召开“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动员大会,101个重大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开春再出海。2月1日,一个政府牵头的欧洲投资促进团飞赴捷克,开启为期10天的双向投资促进之行,这是浙江在春节后“走出去”招商的首个团组。

“疫情下,外方已经很久未曾实地考察国内投资环境,投促团此次赴欧洲,也是为了发出信号,让外方更有信心看到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拼经济需要快动,但不是盲动。各地经济基础不一,发展阶段不同,意味着拼经济不可能一个步调。长三角拼经济,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场有准备、有谋略的经济争夺战。

向长三角学,学的就是拼经济中的技巧和智慧。如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组团出海抢订单是基于对自身发展实情;一些地区工业基础扎实,抓产业项目投资是基于转型升级需要……

拼经济,拼的是营商环境。

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第六年在岁末年初就优化营商环境进行部署;江苏1号文件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2条”;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安徽聚焦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长三角的“不约而同”,更说明营商环境的不同寻常。

民间有种说法是,三流政府拼土地,二流政府拼政策,一流政府拼环境。对长三角来说,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已经很丰富,要在“高处”取胜,势必要从“软处”着手。

在上海环球港,记者见到了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来自常州的他从一名个体户成长为连续24年跻身中国民企500强的掌门人,对于营商环境感触颇多,“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方面长三角为全国打了个样”。

“天亮了,吼一嗓子!我们在拼经济‘吼声’中看到了信心。”采访中,他和不少企业家都建议,在高度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更趋激烈的区域竞合中,长三角拼经济需要协同创造最优营商环境,形成营商环境高水平一体化优势。

“心要热,思考要冷”

跑得越快,注视点往前移,视野就会变窄,拼经济亦是如此。

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市场需求增长缓慢,蛋糕一时很难做大。这意味着,存量博弈时代,拼经济难度更甚,急不得、缓不得,要保持历史耐心,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笃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心要热,思考要冷。”正如著名财经学者、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所言,长三角拼经济,首先要厘清几对关系,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对关系:“个人秀”与“团队赛”。

从各地举措来看,一市三省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是因时而谋、各扬所长的必要之举。

但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思考的是,各地拼经济仍是各自为战,如何叠加多方优势,放大拼经济成果?

以实体经济为例,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但产业集聚度还不高,领军企业不够多,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浙江最大特色和优势是民营经济,市场适应性强,但业态相对中低端,同质化比较严重;上海的科创能力、人才优势等,决定了众多战略性、“卡脖子”产业有望突破,但产业空心化不容忽视……

“说到底,长三角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未能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何建华说,作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要以全球视角谋增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抱团向外拼抢空间。

在这一点上,吉利深有感触。作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首届轮值理事,这几年吉利和联盟企业重点在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落地上下功夫。

“过去是单打独斗,如今是联手协作,为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合力打造汽车产业的全球先进制造集群。”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张爱群说。

第二对关系:政府与企业。

最近,胡宏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拼经济吆喝中,政府的声音很响,企业的声音较弱。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拼经济,到底谁是主体?

“拼经济,拼的是人心,尤其是企业家的信心。”胡宏伟说。历经三年疫情,但凡能熬下来的企业都充满韧性,但同时也耗尽了所有力气,亟需缓口气。这个时候,政府不要“心急”,扶一把、送一程,企业自然就能小步快跑。

开年之后,长三角部分城市颇有经验,早早给民企吹起暖风,如——

在江苏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企业每天24小时都能享受到不打烊、不打折的精心服务;在安徽合肥,出台九条措施“提信心拼经济”,拿出真金白银奖补企业;在浙江杭州,全国第一个召开平台经济发展座谈会,及时发布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

说一千道一万,激发企业家们的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个尊重产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们对未来有安全感。

如此一来,政府与企业的位置摆正了,自然会出现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局面。

第三对关系:眼前与未来。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拼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夺回来。因此不论是出国抢订单还是跨省招工人,都是长三角眼下赢得市场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不过,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不是一时的体力,而是长远的心力。对长三角来说,提前布局新赛道迫在眉睫。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长三角在这条赛道上,提前驶出自己的“速度与激情”。

如常州把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确定为新春“第一会”;浙江发布《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年产量120万辆目标……

“新产业新赛道的角逐战早已拉开,长三角地区当仁不让要成为其中的重要‘玩家’,高筑新赛道‘护城河’,锻造制胜未来的战略引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说,由于新赛道往往没有清晰的技术经济路线,长三角不能机械照搬以往“产业选择—项目布局—资源聚焦”的产业成长模式,既要强化政策引领,更要把产业生态搞好,为未来产业发展留出弹性空间。

拼经济,厘清了这几对关系,方能透过纷繁热闹的表象,去触摸地表之下的经济发展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