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中部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3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或即将落地、2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2021年达1005.3亿元、逾万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科教大省湖北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真正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导向的不懈努力。积极夯实科技创新“四梁八柱”,全域谋划打造“创新高地”,如今,湖北“科技强省”建设成效卓著。
“举旗定向”绘制蓝图 体制改革焕发活力
新年伊始,来到位于“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一片忙碌景象。2021年,华工科技自研400G硅光芯片流片成功,400G光模块全系列批量出货,在3C、5G、新能源、桥梁、汽车、钣金、医疗等多行业领域突破创新,推出一系列首台套产品。
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如今有两家子公司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入选湖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华工科技,所走出的从校办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的转变之路,正是湖北由“科教大省”跃步“科技强省”的一个缩影。
湖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去年农历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湖北吹响“科技强省”建设新的新号角。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高规格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在4月、8月先后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高位部署全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任务。2021年全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全年开展科技创新专题会议、调研、座谈等20余次。
“举旗定向”绘制蓝图,湖北全面构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4个配套文件,打出推进科技创新的“组合拳”。湖北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梳理10个重点领域产业技术攻关、4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2个科技重大专项等清单,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湖北还成立创建工作专班,梳理出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的政策和事项清单,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动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积极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两个中心”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着力提升科创要素的集中度、显示度,湖北加快推进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立大走廊建设联合协同机制,首批启动82个重点项目,超96%已取得实质进展。同时,布局建设襄阳、宜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隆中实验室,建立“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协同创新联盟机制,推动“两翼”城市群创新发展,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增长极。
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负责人介绍,湖北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改革,实行关键节点“里程碑式”评价管理;改进科研经费使用方式,在湖北实验室、部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试行“包干制”;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出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的措施》,提出认定申报常态化、认定服务便利化等12条措施;创新人才服务举措,将省级37项重点人才计划优化整合为10项;推进科技开放合作,谋划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创新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布点组网”……一系列改革环环相扣,创新活力显著激发。
在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上,湖北省科技厅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试点,加快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绩效考核”等科技项目管理改革,进一步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放权”。
2021年,湖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1005.3亿元,占GDP比重2.31%,实现双提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入选“两院”院士8人,新增人数位列全国第四,院士数量达到81人,居全国第五。2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主持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1.44亿元,同比增长23.08%,立项数居全国第三。
重大创新“有的放矢” 全域谋划统筹推进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湖北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围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瞄准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前沿材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空天科技、海洋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湖北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着力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培植一批具有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
湖北加快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光谷实验室等9个湖北实验室正式组建并实质性运行。湖北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湖北实验室建设运行的若干措施》,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一室一基金一专班”服务机制,4.5亿元运行经费全部落实。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负责人介绍,湖北争创国家创新平台工作同样取得新突破。科技部批准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精细爆破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波兰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启动建设,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同时,湖北正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积极推动深部零碳资源、智慧水电、智慧物流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麻醉医学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湖北按照“一研五化”(研发、熟化、孵化、转化、资本化、产业化)的功能定位,正首批推动组建人工智能、光电显示等7个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湖北积极推进全域科技创新。黄石、荆门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全省国家创新型城市达到5家,支持8个县市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全省省级以上创新型县市达到38家,形成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国家高新区市州全覆盖、20个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加快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
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年初公布的新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显示,湖北的增量居全国第四。至此,湖北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达63家,同比增长16.7%,总数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
目前,湖北省15个市州调整建立了书记、市(州)长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领导机制,12个市州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积极融入科技强省建设“一盘棋”、合力跑出科技强省建设“加速度”。
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创新主体“星光璀璨”
初春的荆楚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科技部日前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湖北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标志着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落户湖北。
科技强省建设关键在转化,以“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促进政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广大企业从“被创新”向“要创新”转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是重点。
湖北高度重视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大市场,完善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大院大所大企、联动省市县三级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多点服务体系。2021年,首次举办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暨首届湖北技术成果交易会,举办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经纪人大赛,开展“鄂来拍”“鄂来揭”“鄂来投”和“联百校、转千果”等对接活动,推介1423项专利成果,累计获1923家企业(机构)认领,意向金额21.84亿元;组织地方发布763项技术、融资、服务需求,被30家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构认领833项次,意向金额15.84亿元。
湖北着力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综合运用项目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研发奖补等方式,支持培育10家左右科技领军企业,做强做大100家龙头企业,优先扶持1000家重点企业,滚动培育10000家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启动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催生一批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的“瞪羚”“独角兽”“驼鹿”等新物种企业。
截至2021年12月,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吸纳达到1145亿元,同比增长36.8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到14500家,同比增长4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数超过14100家,同比增长近90%,全国排名由第12位跃居第8位;4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第1,全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0家,居全国第3。
“科技创新是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计。”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强调,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氛围;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把湖北建成广大创客“首选地”、科技创新“强磁场”、经济发展“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