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将进入新五年。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五年来,长三角经济规模稳步提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22.1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9.03万亿元。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GDP万亿城市从6个提升到8个,占到全国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
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简称:座谈会)指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
新冠肺炎疫情平稳转段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恢复迅速。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超22万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从增速上看,均超过全国5.2 %的平均增速,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浙江6.3 %)、安徽(6.1 %)、上海(6.0 %)、江苏(5.8 %)。
首个五年,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挥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新的五年,我国这块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在谋求更高质量的一体化。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置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
对于长三角来说,强大的科技创新一直以来是其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长三角是我国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富集之地。目前,长三角聚集23个大科学装置、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1/3、1/5、1/6、1/7,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 %。长三角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超过30 %、40 %和50 %。
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3年长三角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指出,在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整个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力的年均进步率为4.8 %,与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了同步,保持了良好的上升趋势。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一方面在全国具有引领地位;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特别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更为迅速,甚至进入了全球领先方阵。”尽管如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虽然近些年来企业跨区域发展在不断推进,但实际上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还不够畅通,还存在着各种不利于要素畅通流动、也不利于要素高效率配置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政策,以及各个地方的标准不统一、规则不一致、数据不共享、平台不链接等这些问题目前还比较普遍,不利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此前举行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就提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王振认为,长三角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进一步推进创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配置,特别要聚合力量,联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长三角重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难题。
因此,他建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集合科创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推进跨区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水平以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应顺应长三角高端科技资源呈现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态势,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
“目前区域一体化尚需努力,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座谈会在肯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规划政策体系、增长极功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仍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发展质量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仍需提升。
这其中,关键在于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长三角的一大特色在于,区域内已被批准的都市圈大多是跨省域的,江河湖等自然环境也都是跨行政区的,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并不容易。
当前,长三角区域内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三地正通过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在三省交界处的协同合作。
王振认为,当下可以先从公共服务的跨省域市地域一网通办、生态环境的联防共治、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等方面先行突破,推进跨行政区的标准统一、规则一致、平台链接、数据共享,特别要把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包括物流体系、要素市场、市场信息交互设施等,作为重要抓手,率先突破,逐步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引领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曾刚则是更进一步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现代化三个关键词,谋求更大的发展。
他具体解释道,一要以内部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上海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者”及“协调人”角色,通过与其他三省的通力合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都市圈为抓手,形成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提升长三角的发展韧性;
二要推进长三角各地开发区的连锁联动。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向开发区开发运营集团公司转变,鼓励集团公司之间并购重组,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开发区建设与运营效率方面的优势作用。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验,启动长三角各地开发区联合开发与运营,优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的互动合作生态环境,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要致力于从“经验”到“模式”的提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取得标志性进展,深入开展上海市与安徽六安市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实施浙江“山海协作”工程、江苏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积极探索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协作新路径。
共拉长板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
6月5日举行的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将深化更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协同合作,推动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奋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补短板”到“拉长板”,长三角正在发挥区域优势,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探索自己的新路。
“以往区际合作的工作思路多为‘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希冀借助区域合作‘补短板’方式,推动区域综合发展。即:借外力,补内缺。实践表明,这种区际合作思路与措施,变相鼓励了各个城市‘亮短板’‘藏长板’,不仅没有实现预期区域发展目标,甚至还阻碍了区内部分城市优势的发挥,拖累了区域发展。”曾刚认为。
事实证明,“拉长板”更适合长三角目前的发展需求。曾刚举例道,长三角各地通过共享上海的科教、江苏的制造、浙江的数字、安徽的生态这些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要求,长三角要把各地自身优势变为区域优势,共拉长板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
何为区域优势,如何共拉长板?
王振认为,从大格局层面,还是要强调各地的有效分工。分工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各地比较优势,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工、各扬所长。要从城市服务功能、重大产业和产业链三大领域深化区域分工。从当下的现实看,重心要放在产业链的空间分工,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遵循各地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空间实现有效布局,从而形成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共拉长板,应该让各个地方可以参与到某个城市的长板,聚合力量拉长长板,同时实现共建共享,推动区域整体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