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
目 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 1
第一节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1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内涵 1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与主要学派 4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7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9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9
二、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16
三、中国与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比较 1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新进展 19
一、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20
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21
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21
四、空间交互及可视化分析方法的应用 22
第二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26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6
一、156项重点工程建设(1953-1963) 27
二、三线建设(1964~1978年) 28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中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30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非均衡战略(1979-1991) 31
二、改革开放中期的区域非均衡战略(1992-1998) 32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4
一、区域协调战略全面实施阶段 35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阶段 39
第四节 新发展阶段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46
第三章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及其空间治理 51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准与功能空间 51
一、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准 51
二、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五大功能空间 53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空间治理模式 56
一、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57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58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瓶颈问题 61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和极化 61
二、行政区经济模式仍在持续 62
三、空间有效治理的制度性建设滞后 63
第四节 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实现路径 64
一、完善非均衡协调治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5
二、聚焦四大城市群,率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66
三、加快推进三项改革,全面破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性障碍 68
第四章 区域创新发展 70
第一节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综述 70
一、区域协同创新概念内涵 70
二、区域协同创新理论进展 71
第二节 区域创新发展的协同模式及机制 78
一、区域创新共同体 78
二、区域创新链 81
三、创新飞地 84
第三节 区域创新发展政策体系 87
一、人才开发政策 87
二、成果转化政策 89
三、科技金融政策 91
四、技术攻关政策 92
第四节 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方法 94
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94
二、区域协同创新影响检验 95
三、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96
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 96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 102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102
一、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发展 102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 105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机制 109
一、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109
二、区域合作机制 111
三、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112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 113
一、差别化的区域政策 113
二、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115
三、区域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联动 117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117
一、空间计量模型法 118
二、指标评价法 120
三、空间差异测度法 121
第六章 区域绿色发展 126
第一节 区域绿色发展理论综述 126
一、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进展 126
二、区域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 131
第二节 区域绿色发展的实现机制 135
一、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135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37
三、生态补偿机制 140
第三节 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142
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政策 142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 144
三、生态功能区政策 146
第四节 区域绿色发展研究方法 147
一、区域绿色发展现状评价 147
二、区域绿色发展成效分析 149
三、区域绿色发展趋势预测 151
第七章 区域开放发展 159
第一节 区域开放发展理论综述 159
一、区域开放发展的概念内涵 159
二、区域开放发展的理论发展 160
第二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推进机制 164
一、参与国际分工 164
二、制度型开放 167
三、区域开放合作 170
第三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政策体系 172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 172
二、自由贸易港 173
三、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174
第四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评价方法 176
一、贸易引力模型 176
二、综合评价方法 177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178
第八章 区域共享发展 182
第一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理论综述 182
一、区域共享发展的概念内涵 182
二、区域共享发展理论发展 183
第二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 186
一、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机制 186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187
三、城乡融合机制 189
四、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 190
第三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政策体系 192
一、中央转移支付政策 192
二、乡村产业振兴政策 195
三、基本民生保障政策 196
四、减贫扶贫政策 198
第四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评价方法 199
一、绩效评价方法 199
二、综合评价方法 200
三、指数分析与计量模型 200
第九章 城市群发展 203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综述 203
一、城市群的概念内涵 203
二、城市群的主要特征、类型划分及空间范围界定 206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发展状况 210
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210
二、我国城市群的现状特征 214
三、我国城市群的新发展趋势 220
第三节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理论机制 222
一、城市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二、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 223
第四节 城市群研究方法 228
一、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评价 228
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量 229
第十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6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特征 236
一、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 236
二、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特征 240
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 242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特征 244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构架 245
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形成的背景 245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重点 251
第三节 深化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254
一、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趋势 254
二、加强三大产业分工体系建设 255
三、深入推进四大合作 256
第十一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259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 259
一、经济发展格局 259
二、人口特征 261
三、生态环境特征 263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 264
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264
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65
三、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266
四、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68
五、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269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270
一、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纵深推进 271
二、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建设 272
三、实施立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73
四、协同创新驱动产业能级提升 274
第十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277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特征 277
一、大湾区城市群及人口规模发展基础 277
二、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基础 278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挑战 281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 284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 284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 286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趋势与展望 287
一、大湾区产业升级趋势 287
二、大湾区城市空间优化 288
三、大湾区功能区升级与制度创新 290
第十三章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292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 292
一、长三角地区的地理空间与概况 292
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294
第二节 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 298
一、更高坐标的战略定位 298
二、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 301
三、更加协调的区域发展 303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304
一、区域联动发展呈现新格局 304
二、区域分工合作形成基本架构 308
三、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逐渐成熟 311
第十四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15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特征 315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特征 315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机遇 320
第二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322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战略演变 322
二、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定位 324
第三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325
一、人水关系将进一步改善 326
二、生态环境质量将全面改善 326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327
四、人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升 328
五、黄河文化将大发展大繁荣 328
王 振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