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助力四川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4-04-28浏览次数:10

自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以来,我国已分6批、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制度创新高地,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于2017年,6年来,成都海关持续推进四川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差异化探索,累计推出自贸创新举措44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有效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企纾困出实招 川渝协同提效率

“作为一家注册地在成都的企业,我们在重庆也有业务,成渝两地业务交往密集,但我们的电子口岸卡业务,只能在成都当地办理,两边往返既费时又耗力。”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中央关务主管谭礼彬说起两年前的烦恼,仍历历在目。

谭礼彬所说的电子口岸卡,是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必备的操作工具,可用于办理海关申报、加工贸易、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业务。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求,成都海关联合重庆海关和川渝两地建设银行,共同推出“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创新举措,以满足川渝两地企业跨区域办理电子口岸卡业务的迫切需求。

在这项创新举措推动下,川渝两地海关实现数据分中心系统互通,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同时,发挥银行网点布局优势,在银行营业网点开设合作制卡代理点,有效解决电子口岸制卡服务网点不足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成都、重庆的建设银行网点,就可以通办电子口岸业务,相比之前两地往返,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办事效率也提高了一倍。”谭礼彬说。

据了解,该创新举措实施以来至今年8月底,川渝两地已有新入网企业1万余家,办理业务2万余次,实现了“重庆+四川”跨关区就近办、“海关+银行”跨窗口多点办、“政务+金融”跨领域一站办,业务办理时间压缩2/3以上。

一票多车通行快 自贸创新解难题

在自贸试验区,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创新性解决难题的,还有始创于泸州海关的“即到即入”模式。位于泸州综合保税区内的泸州运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仓储物流企业,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政策,企业可将进口货物先入区仓储,等待出区时再缴税,以减少资金压力。2022年,企业接到进口仓储聚乙烯的订单,但在入区仓储时,却遇到了难题。

“聚乙烯属于大宗散货,一批货就超过30个集装箱,而综合保税区入区时,需将一票货物绑定的全部运输车辆集结后通过卡口,一下要找几十台拖车很不容易,后边的车没到,前边的车就得等着,每辆车每天压车费超过600元,这笔费用可不小。”泸州运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乾峰回忆道,“我们马上把这个问题反映到泸州海关,他们很重视,确定专人与我们对接,全程跟进解决我们的困难”。

“在了解到企业困难后,我们对综合保税区入区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来解决企业难题。”成都海关所属泸州海关监管三科副科长张仲旗介绍。通过深入开展企业调研,泸州海关决定探索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自动比对,实现单车入区自动核放,节省车队入区等待时间。

找准方向后,泸州海关主动对接企业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优化信息化平台进区货物核放单申报模式,采取“系统自动核对+卡口实时比对验核”方式,实现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大幅提高大宗货物一票多车入区效率,节约进出口企业每车调运成本600—800元。

据了解,该模式实施以来,该关已累计完成进口货物进区快速放行5000余票,为企业节省管理成本、调运成本、滞箱费等各类成本超过700万元。

包装材料可循环 便捷监管降成本

除了数据的互联互通,还有监管理念的创新。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一家为综保区内笔记本生产企业供货的配件公司,提出了他们的需求。

2020年,位于四川省内江市的巨腾(内江)资讯配件有限公司向锦城海关反映,他们向区内企业供应配件时,需要大量的纸箱包装,这部分包装纸箱区内企业接收后,却只能作为废包材出区处理,而巨腾在下次供货时又需要重新采购新的纸箱,既造成浪费,又增加企业成本。

了解这一情况后,成都海关针对企业需求,研究制定了包装材料循环便捷进出区管理指南,运用信息化平台,创新开展区内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监管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企业只需通过信息化平台登记,即可实现包装材料“一次备案,多次循环利用”,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入区时不报关不退税,出区时也不再计征税款、无需作为废包材处理。企业可运用出区的包装材料再次为区内企业供货,包装材料在途流转时间缩短2天,每年可为向综保区内供货的企业节省成本约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