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如何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合作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引导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共同参与?
近年来,江苏立足农村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需要,以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先导,探索形成了服务联盟、合作农场、专项化服务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服模式,趟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服之路。2022年,江苏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7.2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7059万亩次,服务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
以开展主体联合服务为特征的服务联盟
家庭农场是兼具家庭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居于基础与核心地位。目前,江苏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有16.8万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近2万家。“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其向特色型、集约型、规模型发展,是江苏农业走向高质量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玉庆说。
近年来,一批服务联盟应运而生,助力家庭农场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首创家庭农场服务联盟,2018年推动成立镇域性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联盟将区域内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机、植保、农资销售、粮食收购、银行、保险等服务主体联合,将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变为服务联盟的内部成员,相互合作、抱团发展。目前,姜堰区13个镇街共升级组建了18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实现全区农业乡镇全覆盖。
此外,盐城市滨海县以县供销合作社为主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为农服务力量共同参与,探索打造了县域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建成了功能集合、资源集聚、服务集成的县级指挥运营中心,构建了“34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建设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开展生产、供销、技术、信用“四项服务”,辐射便民、智慧、高效的五公里服务圈,通过“云服务+公司化”双线运营。目前,该体系已辐射全县15个镇区、近200个村居、约40万农户,服务耕地近100万亩。
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合作农场
合作农场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村组干部、广大农户共同管理,委托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耕种防收等环节服务,共同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
自2018年起,南通市海门区开始发展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新型合作农场,推动农民组织化、服务规模化,成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保障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新生力量。截至2022年底,海门区共建设新型合作农场86家,覆盖全区10个区镇(街道),涉及农户1.8万户,经营面积达3.7万亩。
经过多年发展,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新型合作农场已然成为海门区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2018年,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全区最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总规模1770亩,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实行机械化稻麦轮作,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不低于30万元。去年,保民村村营收入达370万元。
同时,海门区搭建了南通市首家以政府为主导的“海采农资商城”服务平台,农资和服务作业等都可以从平台上进行竞价采购,采购手续规范、周期缩短、成本降低、效率和价格透明度均有提高,让村集体经营新型合作农场更加规范、持续与稳定。截至2022年,该平台集中农资、农机作业供应商37家,有401项商品服务,共交易7371笔,成交金额6362万元。
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
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离不开多元化服务主体共同参与。江苏涉农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在订单农业、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模式。
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探索“两端”带动“中间”的服务模式(前端为农资供应,后端为粮食贸易,中间为农机、农技等关联服务),以订单农业和“农资+技术+服务”为引领,开拓集“耕、种、防、收、售”为一体的种粮一体化运营模式。成立三年来,累计实现社会化服务规模超580万亩次,提供“线上+线下”农技培训数超7.2万人次。
苏州大域无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首创嗨森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以“人机分离、飞手本地化、按需租赁、南北调度、快速服务”为理念,通过实施“一村一机”服务方案,解决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300多个县域建立了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业务服务范围覆盖18个省市,服务土地面积3000余万亩,培训飞手、教员、工程师等上万人。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农药研发和制造产业优势,成立了专业服务公司蜻蜓农服,推广“农资+服务+培训”模式,以“服务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户”形式,提供植保飞防、农业品牌设计、农业物联网、土壤修复等服务。同时,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共同培育新农人,旗下农大狮学院云课堂已开办120余期在线培训,培训农户2万余人次。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江苏全省现有耕地6148万亩,人均耕地约0.72亩,土地流转率虽已超过60 %,但小农经营仍长期存在。
“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就是要将广大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经营环节集中起来,逐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季辉说。
近年来,江苏立足农村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需要,以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先导,探索形成了服务综合体、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服模式,趟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服之路。2022年,江苏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7.2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7059万亩次,服务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
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标志的服务综合体
今年4月,在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石柱林村,大片麦苗处于抽穗期。一旁的籼米产业化综合服务中心内,多功能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数十台农机整齐排放,将为农户提供深耕深翻、统一育秧、统防统治等服务。
近年来,六合区以实施20万亩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和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为契机,探索形成“1+N+X”组织模式,即1个核心成员、N个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X项功能布局。
该区在各农业主导型街镇分别选出一个社会化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好、内部管理能力优的经营主体,成立9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并制定出统一的作业标准、服务标准和指导价格,通过整合综合体资源,打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成不同的功能中心,最终形成“三全”(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三服务”(生产服务、供销服务、要素服务)组织体系。目前,全区共内部实现亩均节本增效100元以上,惠及生产经营主体550余个,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0 %。此外,该区还积极推广“嘀地农机”平台,农户在上面发布需求,农服主体接单服务,现在注册农户和机手800多户,以科技赋能,提升“技绿融合”发展水平。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代表,江苏多地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各类主体及功能要素,打造服务综合体,提供集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或综合服务平台,有效破解生产主体“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共性难题。
以推广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布局分散、力量薄弱,人员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等痛点堵点突出。对此,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南通海安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分产业片区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的技术服务。
2022年,海安市重点围绕“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海安“五个一”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分设里下河、西南、高新区、开发区、东部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服务2—3个区镇街道,服务内容覆盖区域内作物栽培、植保与农药管理、耕地保护、种子管理以及农机、蚕桑、蔬菜水果、水产等多个领域,服务特色既包括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示范展示,也包括“1+1+5+N”新农人培育打造、“农二代”典型培育、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探索。
2023年,海安水稻育秧全面推行机械化、叠盘暗化等关键技术和社会化育秧服务。“暗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整齐度、芽苗又壮实,今年我们重点对农户进行指导,室内暗化处理率达60 %。”海安市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亚军说。
农服高质量推动粮食高产量。去年,海安稻米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今年,海安小麦种植面积55万亩,单产416.1公斤,比全省平均高出32.89公斤,小麦单产连续15年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