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作为带动腹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经成为全球物流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供应链枢纽中心,港口与所在城市物流的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港口城市的物流发展状况会对港口的运作方式以及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港口的综合实力。
而港口能力提升所带来的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港口地区所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会为港口城市带来相应的物流需求,从而使得港口城市物流活动更加繁荣。本文研究长江经济带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港口经济贡献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及系统协同理论为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的相互关系作出理论解释,从港产城、集疏运、信息与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探讨了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之间的作用机理。
其次构建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港口发展现状,并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以上港口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随后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主要港口城市的物流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度;最后为长江经济带地区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根据测算出的港口竞争力评价值和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值,首先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整体上测度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其次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进一步探讨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港口竞争力的大小与港口城市发展规模密切相关,在2010-2019年长江沿线各港口竞争力排名上,重庆港、南京港、武汉港、长沙港、合肥港港口竞争力排名一直处在前五位。
城市物流竞争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经济体量密切相关,省会城市的物流竞争力水平远高于非省会城市。在2010-2019年长江沿线各个港口城市中,重庆市、武汉市、南京市、长沙市、合肥市、南昌市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一直位于前六位。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港口地区的增长变动对港口城市物流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目前港口城市物流的发展对港口地区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受到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的双向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显著高于非省会城市。
港口经济贡献理论
根据港口和港口城市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港口经济贡献分为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诱发经济贡献三种类型。港口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为完成其核心功能所引起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经济贡献。
港口的直接经济贡献主要来自于其运输中转功能,通过与港口有关的直接的经济活动来实现。它涵盖了港口的生产和服务,港口管理和建设,以及与港口生产和运输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港口除了核心的功能活动外还会有一部分扩展或者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部门产生联系,港口对工业产业的吸引所引起的聚集效应产生了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比如与临港产业活动相关的金融活动、信息服务等,这些扩展活动与港口之间存在着前后向的经济联系,是影响港城关系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诱发经济贡献并不是港口所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也广泛地存在于其他产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系统中,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而其影响结果又会重新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并不断循环直到趋于零,即产生乘数效应。
在港口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活动中会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和服务,而随着港口的发展所带来投资消费的增加也能够作用于其他的经济部门,从而对港口城市经济产生影响。港口对港口城市的直接、间接和诱发的经济贡献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港口城市的经济系统。
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港区直接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对港口城市其它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从而产生初级乘数效应,而随着港口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会吸引前后向相关联的产业进入港口,推动港区形成多产业集群,进而循环发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有古典产业、工业区位、增长极、新经济地理和竞争力等相关理论。
马歇尔最早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特定地区进行了论述,将它们称为“产业区”,而追求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是产生集聚现象的重要动力。
随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阐述,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从工业区位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有三个:一是运费区位,二是工资区位,三是集聚区位。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主要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收益递增角度解释产业集聚,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二者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波特则从企业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方面分析了集聚现象,他认为竞争是产生集聚的重要原因。
具体而言产业集聚主要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高度密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而一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就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或者同类产业企业在集聚区域布局,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对周围地区产生影响。
随着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不断优化,资源要素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汇聚必然就会产生产业集聚现象,而港口由于其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会吸引各类要素在港口地区集聚,除却运输服务相关的水运、陆运行业,还有装备制造和电子设备行业,金融保险和信息服务业等,最终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随着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港口功能的日益完善,与港口服务相关的配套产业也会在港口地区集聚,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对港口周边腹地产生影响。
系统协同理论
德国学者在1976年提出协同理论,主要研究在不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中,如何通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有序结构。
根据协同学理论,在任一复杂开放的系统中,都会存在大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复杂系统能够从无序变为有序,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得以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产生1+1>2的集体效应即协同效应。“协同”导致有序使系统整体功能更强,而不“协同”则会造成系统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协同效应取决于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在系统内部如果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产生协同效应,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复杂系统最佳的整体效应,使得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而如果系统内部互相约束,互相摩擦,就会产生负向作用,使得各子系统的功能不能充分实现,破坏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导致整体功能小于局部功能,整个系统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共同服务于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只有港口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配合得当,才能实现整个地区运输效益功能的最大化;反之,如果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之间相互制约,配合程度不好,就会造成物流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使得地区交通运输效益低下。
加强长江上中下游港口群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货运量水平处在全球内河第一位,长江干流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着巨大的物流发展前景。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在影响港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所占权重较大,故长江经济带沿线各港口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以完善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保障。
针对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宽窄不一、航道不畅、泥沙淤积的问题,首先应大力整治航道,完善支线航运网络。根据中上游航道的不同情况,有区别进行整治。对于航道较窄的区域,要加强整治,拓宽航道,增强大型船只的通过能力。
针对航道较浅的区域,定期清理泥沙,加深航道,做好日常航道维护工作,维护好航道水深。此外,由第三章节港口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到,重庆港、南京港、武汉港等长江干线大型港口竞争能力更强,而其他中小型港口由于港区的规范化水平低,港口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港口的运作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要提升港口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在综合考虑各港口资源状况及现有基础设施设备基础上,统筹规划,推进航道、港口泊位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码头专业化和港区智慧化作业能力,改善集疏运体系,完善港区交通网络,以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壮大物流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物流服务水平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与港口城市物流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主要受到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的双向影响,只有港口系统和城市物流系统二者的功能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港口系统和城市物流系统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由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内各个港口城市物流发展程度不尽相同,省会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要比非省会城市强得多,因此要提高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体的物流水平,就必须加强各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物流竞争水平强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对物流竞争力较弱的城市进行有效帮扶,从而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物流的发展。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地区各城市物流园区进行综合规划,发挥地区间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区域间协调高效的地区物流系统,提升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大城市的综合物流竞争水平。
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与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信息化水平作为影响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会对港口城市综合物流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港口地区的信息化不仅要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和升级,还要实现与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对接。
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关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物流服务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不对称问题,快速及时的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带来物流运行效率的提高。
同样,港口系统和港口城市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持。在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城市中,一些城市的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无法满足城市物流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需要。
因此,要加大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队伍,强化对物流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适应物流行业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是我国高端制造业重要的集聚区。由前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相比城市物流竞争水平更高,而沿江工业产业经济互补性较差。
这就要求加强对长江经济带地区制造业的支持,尤其加强对沿线中小城市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动税收优惠,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区域间的工业产业联系。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化地区工业和城镇化布局,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工业产业,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为港口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