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到全省0.1 %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 %进出口、33 %的实际使用外资、4 %的新增市场主体、7 %的税收……这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年来高地效应加快彰显、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激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聚焦企业诉求 深化制度创新
秉持着敢闯敢试的态度和决心,安徽省自贸试验区自2020年揭牌以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率先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制度创新是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核心,而企业的诉求成为制度持续创新的初衷和动力。
“我们不断听取企业的发展诉求,针对制约跨境产业链发展中的难点,积极参与培育海内外跨境电商集散基地、跨境电商全流程信息互通体系等五项省级制度创新试点落地。”安徽省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服务中心还在跨境电商企业融资、人才试点、贸易通关等领域积极参与各项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力求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在自贸区落地实施,让更多企业享受自贸开放红利。
而作为国内工业车辆制造的龙头企业,安徽叉车集团旗下有多个分、子公司,之前,各分、子公司之间往往是自行预备余量保税货物,货物流转时需要办理报关手续并缴纳关税。
“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后,各项政策在区内迅速推广落实,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率先试点了集团保税新业务模式,企业的保税货物可以在集团内分子公司间自主存放、自由流转,对符合料件串换条件的,企业可自行串换。” 安徽合力工业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军介绍,实行集团保税之后,安徽叉车集团实现了“一本账册管所有”,节省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保税料件调拨也由两天缩短至半天。借助安徽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安徽叉车集团走向海外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快。
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介绍,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
聚焦产业发展,壮大科创高地
“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融资新模式,公司2021年获得300万元纯信用贷款支持,促使我们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2022年公司的营收较2021年增长超50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服务创新举措,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服务产品,帮助我们科创小微企业爬坡过坎。”说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支持,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垒赞不绝口。
像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样享受到金融支持的科创企业在安徽省自贸试验区还有很多,也不止一种方式。
据了解,这三年,安徽省自贸试验区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物处置机制,打通了“知产”变“资产”的“最后一公里”。发行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已为32家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银行机构累计为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 %。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壮大、服务主导产业培育,缺不了金融的支持,也离不开产业人才的创新引育。合肥学院大众学院就是在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培育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的积极尝试。
“合肥学院去年开始在新生中选拔88名学生进入大众学院学习,未来他们将通过学习和考核进入大众工作,实现专业、产业和就业‘三业一体’。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现代汽车产业需求,善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合肥学院教务处处长、大众学院院长王晓峰介绍。
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产业平台也不断强化。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全球10 %笔记本电脑(联宝)、全国20 %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 %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
聚焦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金秋九月,来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的芜湖港,堆场内集装箱整齐摆放,智能控制中心里,只见工作人员操控着按钮,卡扣、落锁……不一会儿,便完成了场桥装箱。在芜湖港三期智慧码头,8台场桥的作业,只需2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操作即可。
2020年12月,芜湖港朱家桥新建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正式启用,成为长江内河上第一座也是安徽省首座新建无人智能化堆场,综合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港区“物流自动化、服务便捷化、管理高效化”。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芜湖港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介绍说,无人智能堆场的启用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投入67 %,提高通行效率75 %以上。
此外,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使得贸易投资更加便利。
“我们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生产的产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位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的安徽丰原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梁明说,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企业获得海关AEO高级认证资质,享受到海关最低查验率、免除担保、优先通关等多项便利,2022年该集团进出口贸易额达8亿美元。
三年来,安徽省对外开放通道更加畅通,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先后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开通安徽首条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直航航线;实施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推动中欧班列放开对新能源整车铁运限制。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数据显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 %提高到2022年的25 %,今年1至7月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 %,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 %提高到31 %,今年1至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高于全国、全省261和228个百分点。
方旭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继续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