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长丰(双凤)经开区从一片冲岗之地蹒跚起步,三十年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双凤”不但已成长为长丰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工业化的主阵地,而且成为了合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北部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亚迪、中创新航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新增“国字号”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幅“双凤”展翅的新画卷,正在从宏伟蓝图逐步照进现实。
培育“小巨人”,“单打冠军”释放新质生产力
位于长丰(双凤)经开区的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以智能化新能源环卫装备为发展主线的企业。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环卫服务行业的创新,于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023年安徽省“新春第一会”上,华信科技又被评选为“专精特新50强”。
“在长丰县、双凤经开区的扶持下,这两年长丰上市了好几家企业,我们也是重点扶持、帮扶上市的企业之一。”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超表示,作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华信也是长丰(双凤)经开区力推主板上市的“金花”之一。
近年来,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积极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着力打造“十朵金花”——10家上市企业,为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不断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面向培育企业开展专项融资服务,优先支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字化改造、品牌建设、上市挂牌。
“我们实施政策引导、梯度培育等措施,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聚力培育了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长丰(双凤)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传玉说。
前不久,安徽省经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长丰(双凤)经开区27家企业名列其中。截至目前,长丰(双凤)经开区已涌现出一批“小巨人”“单打冠军”,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9家。
补齐“全链条”,构建“三主三新”产业布局
从2006年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新型建材,到2013年变更为节能环保、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及汽车配件,再到2022年转向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等主导产业……近年来,作为合肥市的北大门、长丰县的南部桥头堡,长丰(双凤)经开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改革中谋发展,于变局中开新篇。
2021年7月,长丰(双凤)经开区成功招引新能源汽车项目——比亚迪合肥基地,不仅生产整车,还生产发动机、电机及总成等核心零部件,形成较为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该项目带动下,长丰(双凤)经开区又积极引进了锂电池、汽车零部件、智能驾驶等诸多产业链配套项目。
“重点产业延伸补足产业链条是园区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开发区‘三主三新’产业布局与合肥‘八大重点产业’是高度吻合的。”在秦传玉看来,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新兴产业的蓬勃,为“双凤”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
聚焦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上下游,精准招引“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围绕芯片、新型显示材料和装备等细分领域,强化产业布局,促进露笑科技、恒美偏光片达产增产;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育链主型企业,做强中国中试城、中国菌物谷项目,实现龙头企业突破。目前,长丰(双凤)经开区已基本形成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居家电及相关配套、高效节能环保、生物健康、现代高端服务的“三主三新”产业发展新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比亚迪一期实现23天签约、42天开工、10个月整车下线;中创新航一期、二期20吉瓦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合肥项目从开工到首线投产,用时11个月……近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的项目落地不断按下“加速键”。究其原因,瞄准企业需求,“店小二”式前置服务是一大秘诀。
“项目备案、公司注册、施工准备等有上百个手续和环节要跑,我原来以为要一个个上门去办理。没想到,开发区相关部门却主动上门服务,大幅缩短了办理周期。”中创新航合肥基地负责人史春晓表示,项目建设的快速高效,离不开经开区的贴心服务、大力支持。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长丰(双凤)经开区已建立网格化企业服务机制。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4至5家企业,中层干部每人联系2至3家,一般工作人员联系1至2家,实现企业随时联系,管委会及时响应。“我们化身‘金牌店小二’,当好‘五星服务员’,变企业‘跑路’为‘我在跑路、登门服务’。”长丰(双凤)经开区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说。
在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同时,长丰(双凤)经开区创新思路、向深改革,通过“管委会+公司”机制,实施“一区六园”“标准地”改革,建立“标准地”出让制度。通过“腾笼换鸟”,对出让的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实现拿地即可开工,让“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
得益于“标准地”改革,中国中试城安徽总部基地项目从进驻开建到正式投产,仅用时三个多月时间。“我们精准摸排辖区闲置和低效用地企业,一地一策开展清理处置工作,为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一腾一换”,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和厂房,也加快了新项目的建设周期,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风险,实现效益产出最大化。
2023年,“双凤”迎来建区30周年,同时也是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关键之年。“未来,我们将以创新激活动能,以改革赋能发展,朝着打造千亿园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奋进,实现‘双凤’向更高处‘展翅腾飞’。”秦传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