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依托各自资源禀赋,既差异化发展特色领域,又通过跨区域协作形成合力。
上海:首设项目经理人全链条培育未来产业
上海以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为目标,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全球前沿领域,首设面向未来产业的项目经理团主导创新项目布局,灵活配置各类资源。2024年6月,市科委首批试点对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6G、第四代半导体等尚未成型的未来产业开展全链条布局、全过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
项目经理从可控核聚变产业需求出发布局项目,调研了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标打通整条产业链。作为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上游——高温超导带材的全球头部企业,上海超导为能量奇点公司的两台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和“洪荒170”提供了数百公里高温超导带材,还为安徽的“夸父”的大科学装置,制造了聚变堆超导磁体的关键材料。
江苏: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创新
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目前江苏已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省级创新中心,通过组织有序的协同研发,攻克了集成电路先进封装等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同时,因地制宜、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每年实施15个以上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提升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采用“企业+联盟”模式,依托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涵盖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以及50%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为研究开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提供资源与服务。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先进功能纤维与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进行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
浙江: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
浙江正推动从“创新驱动”到“创新引领”的转型,并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作为工作重点。2023年,浙江印发《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量子信息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为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2024年,浙江推出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三大重点领域,以任务揭榜挂帅的形式支持培育建设一批先导区。2025年,未来产业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按照“任务包+项目包+资金包”的方式对入围先导区的市县给予分档激励,进一步推进未来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
安徽: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未来产业法规
安徽已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未来产业法规,筹建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依照《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安徽省将重点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等7大产业,瞄准“7+N”重点领域和方向,滚动培育。同时,还将兼顾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和方向的布局发展。
安徽合肥是继上海张江之后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与安徽就加强“两心同创”合作共建达成新的协议,两大科学中心将发挥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和产业优势,协同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如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安徽)与上海软件中心联合发布华东地区首个产研合作量子计算云平台,共同建设“量超融合”算力枢纽中心。
长三角未来产业的突破不仅依靠单点创新,更得益于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化,更多“耐心资本”也支持着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海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江苏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浙江总规模2000亿元的“415X”先进制造业专项基金群,安徽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展望2025年,长三角将进一步深化“科创共同体”建设,推动未来产业的集群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