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实践地】上海宣传通讯 | 刘亮、周媛媛:以深层次制度创新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发布者:csjjjd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10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编者的话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为上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上海由此形成了五个中心框架。

2015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今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实地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到访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就谋划十五五主持召开座谈会,一系列行程安排备受海内外瞩目。

429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要求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上海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时,总书记这样展望:大金砖合作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开发银行也要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430日,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特约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以深层次制度创新 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刘亮 周媛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上海在新征程上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上海十五五建设擘画了新蓝图。

十四五期间,上海不断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创新路径。目前,上海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案例。二是制度创新带来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例如,上海坚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各项指标,优化营商环境方案目前已升级至8.0版,全面推出并完成了150项改革举措,营造了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三是围绕重点功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度型开放的精准深化。例如,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政策平台,上海持续推出支持航运制度创新的浦东方案,在跨境金融、跨境税收、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的制度供给。

十五五期间,上海要立足已取得的制度创新与开放发展成果,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锚定全球最高标准,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试验田

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CPTPPDEPA等)为导向,以加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要制度型开放区域和平台建设为抓手,聚焦制度创新+压力测试+风险防控三位一体,在投资自由化(如外资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扩围)、服务贸易便利化(如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数据跨境流动(如完善负面清单+操作指引管理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推出更系统的改革方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全球要素流动最自由、市场准入最便捷、监管服务最规范、治理体系最现代的制度创新标杆。同时,做好前期的压力测试和风险防控,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项配套服务制度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面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

源头创新强、转化效率高、产业韧性足、生态活力旺为目标,聚焦硬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孵化首选地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区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标杆,并形成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效应。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集聚顶尖科研力量与大科学设施,整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聚焦大数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布局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合成生物学等前沿交叉研究中心。以服务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通过强链建圈进一步完善科创生态体系,激发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同时,优化科创空间布局,打造核极联动创新版图。打造全球人才高地,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让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打造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新样板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聚焦世界级城市、全球创新生活、超大城市治理等方面,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人文的全球城市典范。在城区品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等方面实现全球领先,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样板。例如,聚焦重点区域,打造全球城市地标集群;构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加强数字化治理,构建一网统管智能中枢,升级城市运行数字孪生平台,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打造文化标识集群,形成传统文化有根脉、现代文化有活力的城市气质;等等。

(作者刘亮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媛媛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